老舍改名力助北京曲劇誕生(2 / 2)

當時,由於劇作在段落與段落之間沒有音樂配合演員的動作,藝人們就想,如果能用一些老牌子,來配合演員的動作效果就會更好。於是,他們就嚐試著加了一些音樂伴奏。

在隨後的演出中,魏喜奎、關學增、孫硯琴等以聲情並茂地演唱,生動貼切地表演,將這出用北京語言、北京音樂表現北京人新生活的新戲搬上舞台,受到了北京的觀眾歡迎和認可。

劇目公演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當時,老舍先生激動地對參加演出的演職員們作出評價:

你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填補了北京曆史上沒有地方戲的空白。

隨後,老舍建議將“曲藝劇”中的“藝”字去掉,就叫“曲劇”。為了突出地域特色,他還建議在“曲劇”前麵加上“北京”兩字。就這樣,“北京曲劇”誕生了。

隨後,北京市創建了北京曲劇團。後來,隨著《柳樹井》的上演,一些曲藝藝人又相繼建起了實驗曲劇團、新中國曲劇團、新華曲劇團等演出團體,移植演唱了一批如《羅漢錢》、《清宮秘史》、《喝麵葉》等新的曲劇劇目。

1953年,北京群藝社集中了北京戲劇界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等各方麵藝術力量,排演了根據話劇《婦女代表》改編的曲劇《張桂蓉》。

隨後,這出劇參加了1954年舉行的北京市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得劇本、導演、演員、音樂、舞美等多項獎勵。至此,北京曲劇作為北京地方戲的地位得到更廣泛的肯定和確認。

為了使北京曲劇這個新興劇種得到良好的發展,一批曲藝界、音樂界和話劇界人士,如劉吉典、關士傑、孫硯琴、李寶岩、韓德福、王素稔、劉書芳、於真等,先後投身到曲劇隊伍中來。

他們同曹寶祿、魏喜奎、顧榮甫等曲劇創始人一起為曲劇的奠基、創業、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第一代曲劇藝術家的培養和帶動下,又一批曲劇事業的後繼者成長起來。他們創作改編了一批代表性劇目,如《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珍妃淚》、《少年天子》等。

其中的《楊乃武與小白菜》、《箭杆河邊》、《珍妃淚》等被拍攝成戲曲藝術片,《少年天子》入選文化部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藝術節演出劇目。這些劇目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

1959年,北京市曲劇團成為北京市屬國家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是全國單一劇種的單一劇團。

至20世紀60年代,北京市曲劇團被北京市政府評為“紅旗單位”。20世紀60年代以來,北京市曲劇團多次被文化部、財政部評為“全國文藝先進單位”。

1995年5月,北京市曲劇團推出的清代古裝戲《煙壺》在北京獲得了巨大成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這出戲演出超過百場,觀看人次超過10萬人次,被譽為“京腔京韻,雅俗共賞”的好戲。

隨後,這出戲劇榮獲文化部頒發的第六屆“文華獎”新劇目獎,第五屆“五個一”工程獎。此外,這一劇目還獲得了“曹禺文學獎”,北京市文化局頒發的“演出百場獎”。

1996年9月,北京市曲劇團改編了老舍的同名話劇《龍須溝》,用北京的地方劇種演北京的人和事,別有情趣。演出成功後,它又獲得文化部的“文華新劇目獎”、市委宣傳部“十個一工程獎”、市文化局的“演出百場獎”。

1997年和2000年,北京市曲劇團兩度赴台灣演出,出演的劇目有:《楊乃武與小白菜》、《煙壺》、《龍須溝》、《茶館》等。

從2000年開始,北京市曲劇團又先後創作了《四世同堂》、《北京人》、《正紅旗下》、《魚水情》等多部舞台作品,著力打造北京風格的本土音樂劇。

其中《正紅旗下》獲得2006年至2007年的“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提名獎、“北京市文學藝術獎”、“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評比展演二等獎。

這一時期,以北京曲劇的演員“新生代”為主,例如盧雪文、王榆,吸收了2003年中國戲曲學院畢業的曲劇大學本科生多名,並恢複排演了北京曲劇《珍妃淚》、《少年天子》、《啼笑因緣》、《北京人》4部經典劇目。從這之後,北京曲劇步入了平穩的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