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群芳爭豔與流派紛呈
在1908年的秋天,當時北京城內最大的京劇科班喜連成班的班主葉春善帶領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
一天早晨,葉春善和籌資組建喜連成的開明紳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倆邊爬山,邊閑談,忽然發現有一人在小樹林裏練劍,但見他體態輕盈,動作敏捷,那劍被他舞得寒光閃閃,風聲嗖嗖,把自己圍在水潑不進的弧光圈裏。
牛子厚簡直看呆了。他生平酷愛京劇,也觀賞過不少武術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見到這樣的絕倫劍技,還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連連拍手叫好。
那舞劍人聽到有人喝彩,連忙把劍收住,兩頰緋紅,用手帕揩拭額頭沁出的細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禮:“牛老板,喜群獻醜了。”
牛子厚這時近前定睛細看,隻見麵前這個才10多歲的年輕人儀表堂堂,氣度瀟灑,舉止端莊,真是一個挑大梁的料子,便問道:“你可曾有藝名?”
葉春善接答道:“我給他起了個藝名叫‘喜群’。”
牛子厚沉吟良久說:“這孩子相貌舉止不俗,久後必成大器,給他更名‘梅蘭芳’如何?”
葉春善師徒兩人欣然同意。從此,就用了“梅蘭芳”這一享譽國內外的藝名。
梅蘭芳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裏,受家庭影響,梅蘭芳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戲,他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並也常跟著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戲。
梅蘭芳進入喜連成戲班後,更是進步的非常快。1911年,在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中,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梅蘭芳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初來上海就風靡了整個江南,當時裏巷間有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周信芳”。
梅蘭芳吸收了上海文明戲、新式舞台、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後創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第二年再次來滬,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30多天。
梅蘭芳兩下江南,奠定了他藝術上獨樹一幟的地位,並開始了大量新劇目的排演和革新,是繼王瑤卿之後我國京劇表演藝術影響最大的旦角演員。
梅蘭芳扮相大方,雍容華貴,嗓音圓潤,唱腔委婉,功底深厚,文武昆亂兼長,擅演青衣、花旦、刀馬旦各種角色,並同把三者表演藝術特點融為一體,形成花衫行當。
梅蘭芳早年曾試演《一縷麻》、《鄧霞姑》等“時裝戲”,後又創演了《天女散花》、《洛神》等古裝戲,代表劇目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鳳還巢》、《穆桂英掛帥》等。
梅蘭芳在劇中所塑造的舞台形象,不僅體現了我國古代婦女各種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將人物的個性和豐富的思想內涵,融於美的形象之中,給觀眾以心靈的淨化和美的享受。
梅蘭芳在其一生的演藝生涯中,以不斷革新、精益求精的敬業的精神,將諸多藝術領域的創作思想融於了京劇藝術舞台表演之中,在音樂、唱腔、台詞、舞蹈、舞美、服飾、化妝乃至理論教學方麵都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資料和實踐積累,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
梅派弟子很多,著名的有魏蓮芳、李世芳、言慧珠、杜近芳等。
尚小雲名德泉,字綺霞,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宮縣。因為家道中落,他在7歲時就投身梨園。
1908年,他轉入了三樂社科班學戲,初習武生和花臉,後改旦角。
1912年三樂社在廣和樓公演,尚小雲的戲很受歡迎。
1914年冬,尚小雲與孫菊仙配《三娘教子》、《戰蒲關》,聲名漸起,被評為“第一童伶”。
尚小雲在出科前後,先後受教於張芷荃、戴韻芳、陳德霖、路三寶、王瑤卿等名師,所以其表演技藝突飛猛進。他的昆曲戲由李壽山傳授,尤以《昭君出塞》、《風箏誤》等戲最見功力。
因為尚小雲早年習武生,對楊小樓的藝術十分仰慕,後來他把“楊派”武生的精湛表演,吸收融化,用在自己的旦角戲裏,使其表演剛勁、挺拔,於旦角的嫵媚多姿中又見陽剛之美,特別適於表演巾幗英雄人物。
至此尚小雲成為同輩旦角中,以演女中豪俠為特色的佼佼者。
尚小雲自從登上京劇舞台後,先後與孫菊仙合演《三娘教子》、《戰蒲關》,與王瑤卿合演《乾坤福壽鏡》,與楊小樓合演《湘江會》、《楚漢爭》等戲,與餘叔岩、譚小培、王又宸、馬連良等當時的眾多的京劇名人合作演出。
1918年,尚小雲自組“重慶社”,不斷排演新劇目,以巾幗英雄人物為居多。如《卓文君》、《林四娘》、《秦良玉》、《墨黛》、《雙陽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俠》、《虎乳飛仙傳》、《紅綃》、《峨嵋劍》等,都是他首創演出,又成為他的獨有劇目。
尚小雲的“尚派”代表作以巾幗英雄、俠女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
尚小雲也根據劇情需要采取“文戲武唱”的辦法,以求火爆,並增進視覺上的美感。比如《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在出塞後換乘烈馬之時,就使用了串“鷂子翻身”、“趟馬”疾馳,俯衝“圓場”等屬於武功技巧的動作。這都極為符合人物的特色情景,提高了可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