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行當中的生旦淨醜
我國戲曲的角色行當劃分由來已久,大約在七八百年以前,元代雜劇的時代,就劃分出來很多行當。當時,這些行當的名詞叫做,大致分成末、旦、淨三大類。
末,又分為正末、外末、衝末;旦,又分為正旦、外旦、搽旦;淨,又分為淨與副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正末和正旦。
當時這些行當的劃分還不很科學、細密,各種行當的含義和表現形態,也和現在舞台上的行當有很大的區別。
至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時候,行當的劃分就日益細密精確,已經劃分為12種角色行當,被稱為“江湖十二角色:老生、正生、老外、末、正旦、小旦、貼旦、老旦、大麵、二麵、三麵、雜。
上麵的這些角色在藝術上都有獨特的創造。不過對於京劇劃分行當影響最大的應該說是漢劇。漢劇共分為10種行當: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
漢劇的這十種行當所扮演角色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劇裏邊的生行;淨,與京劇裏的淨是一樣的,指的是花臉;旦,就是京劇裏的旦,指的是女角色;
貼,是貼旦的簡稱,京劇在早期劃分行當時,也包括貼旦在內,指的是比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稱“二旦”,像現在京劇《紅娘》裏扮演鶯鶯小姐的,就是貼旦。夫,扮演車夫、轎夫、馬童、衙役一類角色。
總的說來,漢劇的10種行當,劃分得比較細致,為京劇劃分行當,打下了基礎。
京劇後來劃分為生、旦、淨、醜四大類型,似乎比較簡化精練,但每個大類之中,又包含若幹小類,所以實際上是把這十種行當都包括在內了。不僅包括在內,而且更為細密嚴謹。
唯一不同的是漢劇雖然有了生行,可他的主要行當和元雜劇一樣,還是末而不是生。發展到京劇,生行就成為主要行當了。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除去紅生和勾臉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臉的,行內術語叫做“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較潔淨俊美的。
老生又稱“須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劇裏的專有名詞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也就是真嗓。
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綹的黑胡子,術語稱“黑三”。另外還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綹胡子,專業名詞叫“黲三”。白色的三綹胡子叫做“白三”。還有就是整片滿口的胡子,不分綹,術語稱“滿”。
老生一般分為文武兩種,從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的話,又可分為唱工老生、做工老生和武老生。
唱工老生又稱“安工老生”,以唱為主。其動作性較次要,態度安閑沉穩從容。如《捉放曹》中的陳宮、《洪羊洞》和《轅門斬子》的楊延昭、三國戲中的諸葛亮,以及《二進宮》中的楊波等。
介乎唱工戲和做工戲之間的以念白為主的戲,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可以兼演,如《審頭刺湯》的陸炳,《夜審潘洪》的寇準等,其難度較唱工和做工戲大得多。
做工老生是以表演為主,如《徐策跑城》中的徐策,《坐樓殺惜》中的宋江,《清風亭》中的張元秀等。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屬於文老生的範疇。
武老生包括長靠和箭衣兩種。長靠老生又稱“靠把老生”。身披鎧甲,手持兵器,擅長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做“靠把老生”。如《定軍山》和《陽平關》中的黃忠,《戰太平》中的花雲,《失街亭》的王平等。
還有一種穿箭衣的武老生戲,例如《南陽關》中中的伍雲召、《打登州》中的秦瓊等。
旦行簡稱“旦”,是京劇中的女性形象。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又有比較詳細的分工,有正旦、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正旦又叫“青衣”,唱段較多,多是扮演代表正麵形象的年輕女子。如《武家坡》中的王寶釧、《貴妃醉酒》中的楊貴妃、《鍘美案》中的秦香蓮、《二進宮》中的李豔妃等。
花旦與青衣的情況不同,其服裝大多是短褂子、短褲子,或是短襖子、短裙子。主要扮演青年女性。以做工和說白為主,說白又以京白為多。人物性格比較活潑開朗,動作比較伶俐敏捷。
花衫是旦行裏的重要行當,是介乎青衣、花旦、刀馬旦之間的一種行當。青衣偏重唱,花旦偏重做,刀馬旦偏重武,但是單純的唱、做、武,在反映生活的時候,總是比較單調,表現生活的內容比較狹窄,受到限製。
後來,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社會的發展,社會生活更加豐富,人物的性格和行動,也日益複雜,在舞台上表現的形式也就要求多種多樣,對演員的要求也希望他們多知多能。花衫的行當就這樣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