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催生京劇臉譜藝術(1 / 2)

蘭陵王催生京劇臉譜藝術

那是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北齊文襄帝高澄有個兒子叫高長恭。他是當時齊國有名的大將,後來被人稱為“蘭陵王“。

蘭陵王雖然武藝高強,但是相貌柔美,為了在戰場上能夠威嚇敵人,於是每次打仗時,蘭陵王都戴著凶猛的麵具上陣來威懾敵人。

564年,北周進攻北齊的洛陽一帶地區,他們把洛陽團團圍住,想等城中彈盡糧絕的時候一舉攻下。為了解洛陽之圍,皇帝命令蘭陵王高長恭和段韶、斛律光一起前往救援。

在救援過程中,先是段韶利用謀略打敗北周軍隊,隨後高長恭帶領500名騎兵衝進北周的軍隊,到達被圍的金墉,也就是後來的河南洛陽東北故城城下。

由於高長恭戴著麵具,城中的人不確定是敵軍或是我軍,直至高長恭把麵具脫下來讓大家看到他的麵貌,城中的人才開始放箭保護他,之後高長恭成功解圍,北周軍隊最後放棄營帳撤退。

為慶祝勝利,武士們編寫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麵具邊跳邊歌。而這也就成了後來京劇和其他戲劇臉譜的起源。

臉譜是我國傳統戲曲中用各種顏色在演員麵部所勾畫成的特殊譜式圖案,它可以表明人物的麵容、性格特征,以豐富舞台美術色彩,強化演出效果。

我國的京劇臉譜的描繪著色方式有揉、勾、抹、破4種基本類型。

揉臉,是用手指將顏色揉滿麵部,再加重眉目及麵部紋理輪廓,是一種像真性的臉譜。京劇《三國演義》戲中的關羽所揉的紅臉,是按照小說、評書所描述的關羽麵容而設計的,表示關羽麵如重棗,臥蠶眉,丹鳳眼和七星痔。

勾臉,是勾臉是用毛筆蘸顏色勾畫眉目麵紋,填充臉膛色彩,成為五光十色的圖案。有的貼金敷銀,華麗耀炫,光彩奪目。

其中,京劇《西遊記?金錢豹》中的金錢豹即用勾臉,臉膛貼金,腦門上勾豹頭形花紋,臉蛋上勾金錢圖形,成為一種複雜的花臉,用以表示豹的凶猛。

抹臉,是用毛筆蘸白粉把臉的全部或一部分塗抹成白色,表示這一類人不以真麵目示人,是一種飾偽性臉譜,又稱“粉臉“。《三國演義》的曹操在京戲中是奸雄,用大白粉臉,臉上全塗白色。

破臉,是指左右圖形不對稱的臉譜,揉、勾、抹三種臉中都有破臉,是一種以貶意為主的臉譜。小說、評書中說宋代初年的開國功臣鄭子明雌雄眼,相貌醜陋,鄭子明是京劇中采用破臉的典型人物。

京劇的臉譜分為各種臉色,所謂臉色是指臉膛主色而言,有紅、紫、白、黃、黑、藍、綠、粉紅、灰、淡青、赭、褐、金、銀等色,臉譜上的麵紋常襯以他色,有渲染烘托主色的作用,各色種紅、黑、黃常用油料調和,效果倍增。

勾粉白臉的角色一般戴髯口,即胡須,髯口與臉譜上的眉目鼻窩顏色一致:黑眉、黑鼻窩者戴黑髯口,如《群英會》中的曹操;灰眉、灰鼻窩者戴黲髯口,如《宇宙鋒》中的趙高;紫眉、紫鼻窩者戴紫髯口,如《甘露寺》中的孫權等。

勾粉白臉者一般勾尖眼,但也因人而異,如曹操是大奸雄,眼窩勾得並不很尖。一方麵顯其秀氣;另一方麵更顯得奸不外露,而嚴嵩、潘仁美的尖眼就比較明顯。

有的凶狠過甚,則勾大尖眼。也有不勾尖眼的人,如司馬懿勾圓眼,表明他奸不外露,智謀廣大。紂王勾垂尖眼,這也是一個特例。

紅色臉譜最初與人麵色有直接關係,如表示關羽的麵如重棗,關泰是紅臉大漢。由於這些人忠勇正直,推而廣之,許多忠勇良將,有道正神也就都勾上了紅臉。

如春秋時的潁考叔、太乙真人等。但是也有一些被認為是反派人物的角色也勾紅臉,這就寓有諷刺之意。

如《海潮珠》中的崔杼是弑君的朝臣,勾紅臉是諷刺齊王荒淫;《祥梅寺》中的黃巢是反叛唐王的舉子,勾紅臉是諷刺唐僖宗無道。

有時勾紅臉也是配合舞台美術的需要而安排的。如《四傑村》中的廖奇衝勾紅臉為的是與勾白臉的鮑賜安、勾粉紅臉的花振芳配合,使舞台色彩豐富。

再有《白良關》中的劉國楨勾紅臉是與勾黑臉的尉遲恭、尉遲寶林父子對比,更明確地表示尉遲寶林不是劉國楨的兒子。

有的人不勾紅臉,但是在某一戲中勾紅臉,例如劉瑾是反麵人物,一般勾白臉,但是在《法門寺》中勾紅臉,表示他做了點兒好事。有不少年邁的人,為顯示他的年輕,如《英雄會》中的黃三泰,勾直眼窩粉紅色臉,粉紅色臉屬於廣義的紅臉。

紫色臉譜是京劇中剛正威嚴的人物常用紫色臉。如《魚腸劍》中的專諸,《二進宮》中的徐延昭等。這些人性情直爽,與黑色臉人有相似之處。但是用黑色顯得粗魯,用紫色有介於黑、紅兩色之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