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徽班進京使得京劇誕生(1 / 3)

四大徽班進京使得京劇誕生

那是在1790年的秋天,為了慶祝乾隆皇帝的80歲大壽,揚州鹽商江鶴亭在安慶組織了一個名為“三慶班”的徽戲戲班,由藝人高朗亭率領進京參加乾隆皇帝的祝壽演出。

由高朗亭率領的這個徽班以唱二黃調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個諸腔並奏的戲班。

乾隆皇帝對自己的80歲大壽非常重視,所以這次北京的祝壽演出也規模盛大,從西華門至西直門外高粱橋,每隔數十米便設一戲台,南腔北調,四方之樂,薈萃爭妍。

來自全國各地戲班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麵還沒有歇下,後麵又已開場,真是群戲薈萃,眾藝爭勝。其中,在這場藝術競賽當中,第一次進京的三慶徽班就嶄露頭角,十分引人矚目。

三慶班的領班高朗亭是安徽安慶人,他進京時才16歲,演旦角,擅長二黃腔,技藝精湛。小鐵道人在其所著的《目下看花記》中稱讚他:

宛然巾幗,無分毫矯強。不必征歌,一顰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軟神情,幾乎化境。

三慶班進京,原本隻為進宮為乾隆皇帝祝壽演出而來,但是由於徽戲曲調優美,劇本通俗易懂,整個舞台演出新穎,而且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所以受到北京觀眾的熱烈歡迎。

三慶班在北京越演越火,演完祝壽戲簡直欲罷不能,於是就留在了北京繼續進行民間演出。

三慶班進京獲得成功後,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陸續進入了北京,並逐漸稱雄於京華的劇壇。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四大徽班進京”。

來北京演出的這四大徽班各有所長,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說法。

“軸子”指以連演整本大戲著稱,“曲子”指擅長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戲取勝,“孩子”指以童伶見長。

在捧旦之風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藝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寵。

抵達北京後,他接替了原三慶班班主餘老四而掌班,做班主就是30多年,同時他還擔任了京師戲曲界行會組織“精忠廟”的會首。他通過精忠廟對北京的戲班、戲園實行行政管理,他也成為了梨園的領袖。

後來,繼高朗亭之後,著名藝人程長庚、徐小香、楊月樓、劉趕三等人也任過此職。

至清代嘉慶初期,徽班在北京戲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導的地位,據清代戲劇理論家蕊珠舊史所著的《夢華瑣簿》記載:

戲莊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下此則“徽班”、“小班”、“西班”相雜適均矣。

徽班能在北京紮根,得益於其優美的聲腔曲調和豐富多彩的演出劇目。徽班藝人擅長演唱二黃、昆曲、吹腔、高撥子等各類聲腔,既高亢激越,不乏渾厚深沉,充滿了聲腔的美感和表現力。

徽班藝人不僅努力吸收其他戲曲藝術的聲腔曲調和表演方法,還把許多戲曲劇目移植到徽戲中。

據徽戲老藝人講,僅徽戲傳統劇目就有千餘種,既有像《借靴》、《賣胭脂》、《一匹布》、《打櫻桃》等取材民間生活題材的小戲,也有像《鬧花燈》、《徐策跑城》、《雙帶箭》、《擋馬》、《昭君出塞》、《藍關渡》、《清風亭》等反映社會政治鬥爭的正劇。

同時,還有大量根據曆史傳說故事編寫的劇本,如《淤泥河》、《長阪坡》、《摔子驚曹》、《醉打山門》等。這麼多通俗易懂、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劇目和多姿多彩的表演,贏得了北京觀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