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長生進京演花部秦腔走紅(1 / 2)

魏長生進京演花部秦腔走紅

1774年的夏天,秦腔藝人魏長生由四川來到北京。這時正值乾隆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各省的地方戲曲借著給皇帝或皇太後祝壽的名義,紛紛進京獻藝。此時的北京真可謂是“南腔北調,備四方之樂”。

北京這時因為劇種很多,為了“正名”,戲曲開始被分為“花”、“雅”兩大部分。“雅部”專指昆腔,“花部”專指昆腔以外的包括京腔等各地方戲曲劇種。

當時昆腔逐漸衰落,北京梨園中的“花部”以京腔最為盛行,王府戲班也都演京腔。

魏長生率領秦腔戲班初入京師,因為他的戲班行當整齊,基本功紮實,演出劇目具有深厚的生活氣息,而且有創新改進,因此深得觀眾喜歡。

魏長生創造的西秦腔“以胡琴為主,月琴應之”,有別於“以梆子為板”的秦腔,善於傳情,所以魏長生藝幟高舉,一鳴驚人。

戲劇理論家小鐵笛道人在其所著的《日下看花記》中敘述道:

長生於乾隆三十九始於都,習見其《滾樓》,舉國若狂。

在當時,皇族權貴禮親王昭梿在其所著的《嘯亭雜錄·鄭八》也記述道:

魏長生甲午歲入都,名動京師,凡王公貴位,以至詞垣粉署無不傾擲纏頭數千百,一時不得識交魏三者,無以為人。

強勁的“魏旋風”勁吹梨園,不僅使雅部昆腔更日趨沒落,連花部的京腔也大為失色,竟“使京腔舊本置之高閣”。

魏長生作為戲曲史上“花部”的優秀代表,從此彪炳史冊,“海外知有魏三生”。

魏長生曾一度離開京城,1779年,他再次入京。當時的秦腔戲班“雙慶部”上座率不佳,幾乎在北京立不住腳跟。

這時,魏長生挺身而出,他願入班挑大梁,力挽狂瀾。他表示入班兩月之後,定要給演員們增加薪水。

結果,魏長生再次以《滾樓》劇贏得了京都的觀眾。

《滾樓》是一出武旦應工戲,但唱做均很吃重。其故事講述了村女黃賽花在為父母報仇並尋殺仇人武辛時,她被藍家莊藍太公之女藍秀英以酒灌醉,並強行與武辛成婚的事。

這是一出愛情喜劇,戲曲表演的重點所在是黃賽花醉後對武辛的相愛。這段男女相悅的醉中有醒、醒中帶醉、醉醉醺醺,潑墨似地渲染了他們兩人的愛慕之情。

這也是一出難度較大的唱做戲,尺寸掌握,憤愛雜糅,都要求具備一定的火候。

既要表現出黃賽花對武辛殺父之仇的極端憤恨,簡直是仇人相見,不殺不足以平憤消恨,同時又要表現出她對這一少年的愛慕之情,願意以身相許。

魏長生在這出戲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潑辣、大膽、文武雙全的癡情姑娘黃賽花,他恰到好處地表演了黃賽花的人物性格,在當時的京師舞台上,觀眾們對他塑造的黃賽花等人物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據說,當時“觀者日至千餘,六大班頓為之減色。”

這一出戲在北京演出,使“雙慶部”成了北京市民爭相訂票觀看的戲班,演員收入於是大增。

從這之後,魏長生將自己的住所安置在了正陽門外糧食店街南頭路西的惠濟祠,並將其更名為天壽堂,同時作為梨園館館址。

梨園館是清代戲劇界的一種重視同鄉關係的行會性組織,主要職責是對戲劇界人士進行扶危濟困、養老送終等。

在這段時間裏,魏長生以其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係列具有鮮明性格的婦女形象。有癡心追求愛情幸福的,如《滾樓》中的黃賽花、《烤火》中的嚴碧芸、《賣胭脂》中的王桂英和《鐵弓緣》中的陳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