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反映巾幗英傑氣概的,如《殺四門》中的劉金定、《闖山》中的金蓮等。也有表現反抗性性格的,如《表大嫂背娃》中的表大嫂、《香蓮串》中的秦香蓮、《清風亭》中的周桂英等。
這些角色都被魏長生演得有聲有色,聲情並茂。魏長生在演唱時,他特別注重音節,他結合人物“善於傳情,最是動人傾聽。”
他在表演上則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達到了逼真動人,這些藝術上的成就都體現了他平時謙虛好學、博采眾長、精益求精的風格。魏長生的演技和對秦腔的發展加速了京城各個劇種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與此同時,魏長生還經常捐資公益事業和周濟窮困的讀書人,據史料記載:
長生雖優伶,頗有俠氣。庚子南城火災,形象言西南有劍氣衝擊,長生因建文昌祠以厭勝。
魏長生性豪,有錢以濟貧士,士有賴之成名。
有選蜀守者,無行李資,魏夜至,贈以千金。守感極,問所欲,魏曰:“願在吾鄉做好官!”
那時,魏長生名滿京城的演技和這些感人的行動,以及因此而閃爍出的令人敬佩的思想,引起了一些文人學者和達官顯貴的注意,紛紛與之相交。
魏長生進京走紅後,他常在四川同鄉會所在地四川會館會朋友、出堂會。
四川會館坐落在北京宣武門內,館址原是明末四川女傑秦良玉的公館,清代乾隆年間改建成了四川會館。
那時,四川羅江籍的名士李調元先後在翰林院和吏部任職,魏長生與其一見如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魏長生很讚賞李調元為四川會館撰寫的佳聯:
此地可停驂,剪燭西窗,偶話故鄉風景:劍閣雄,峨眉秀,巴山曲,錦水清漣,不盡名山大川都來眼底;
入京思獻策,揚鞭北道,難忘先哲典型:相如賦,太白詩,東坡文,升庵科第,行見佳人才子又到長安。
這副對聯描繪了蜀中名山勝景和人傑地靈,眷戀故鄉熱土的情懷,溢於言表。
有一天,四川會館戲樓的一次演出中,來了兩位特殊的觀眾,就是乾隆皇帝和他寵愛的一位皇妃。
皇妃隻生有一位公主,愛之如掌上明珠,卻不料於半年前英年早逝了。皇妃從此悲傷不已,日見消瘦。
乾隆皇帝為了排遣愛妃的愁鬱,特地攜皇妃出宮消遣,兩人喬裝打扮,來看名伶魏長生的劇目。
看完魏長生的演出後,皇妃為魏長生的扮相、身段、唱功所迷,尤其令她怦然心動的是魏長生與她朝思暮想的公主模樣兒十分相似。
皇妃於是情不自禁地向乾隆說:“萬歲爺,那位扮演遼邦公主的,就像我們死去的和碩格格啊!”
乾隆怕皇妃傷心,連忙說:“愛妃既然喜歡,那就收他為格格,作為愛妃的幹女兒吧!”
於是,魏長生第二天便奉旨做遼邦公主裝束,進宮向皇帝、皇妃謝恩。由於這次奇遇,於是民間尊稱魏長生為“魏皇姑”。後來,魏長生死後埋在家鄉的墳墓自然也被呼為“皇姑墳”了。
總之,魏長生以《滾樓》“名動京師”的聲譽,使他很快確立了戲劇界中“伶中子都”的地位,還使“雙慶部”成為了劇壇的“第一”。
更為重要的是,魏長生的成功使得當時京城其他著名的六大戲班簡直“無人過問”,導致了“伶人失業”。於是,演員們“爭附入秦班覓食”,“京腔效之”,並由此而產生了“京、秦不分”的局麵。
從此,京師舞台上聲腔結構出現了重大變化,花部秦腔在“花雅之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並為花部其他劇種作出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