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再考取功名,以國子監生身份入仕,則多被用做縣丞,或教諭、訊導等學官,秩低而俸薄,權輕而利小,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監生們除學習“四書五經”外,尚有曆代典禮賦役律令、邊防、天官、河渠、算法之類。
就在王懿榮任祭酒期間,我國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任職半年中,他一麵在南書房行走,一麵兼署祭酒,還以憂慮的心情關注著戰爭的進展。1895年正月,他奏請回籍辦理團練獲準。
王懿榮由京起程赴登州府,大約4個月後,他接到上諭和議已定,停辦團練,回京供職。他向朝廷請假兩月獲準,後歸裏省親,一個月後再次奉上諭:
王懿榮著補授國子監祭酒。欽此。
王懿榮接到上諭之時,假期已滿,於是,他由煙台起程北上,回京複命。在朝廷上,他具疏謝恩,並奏請注銷欽命辦理山東登州團練木質關防。
王懿榮第二次任國子監祭酒的時間並不長,前後不過半年。在此期間,光緒皇帝曾經賞賜王懿榮和張百熙禦筆“福壽”、“榮慶”各一幅,二人具疏謝恩。
1896年2月18日,王懿榮的母親謝太夫人因年事已高,且南北往返,勞累過度,病逝於福山,享年74歲。王懿榮在京接到訃告之後,星夜匍匐奔喪。守製期滿後,他攜長媳張氏及孫兒福坤回到北京。
到了京城,王懿榮蒙諭召見,向光緒皇帝請聖安,並奉旨仍在南書房行走。
王懿榮在內廷當值,備受皇帝與兩宮太後信任與重用,鑒別書畫、恭代禦筆、進呈書籍等事經常要找他,有時一天之內要兩入宮廷。
1899年7月6日,王懿榮奉上諭:補授國子監祭酒。至此,他第三次擔任國子監祭酒之職。
在此期間,王懿榮為國子監鞠躬盡瘁,培養了許多經天緯地之才,深得後人尊敬。
王懿榮是皇家大學國子監的祭酒,又是北京城裏有名的金石學家、甲骨文的發現者和愛國人士,加之他人品好,在京師學界頗有口碑。
當時北京的不少名流學士都願意與王懿榮打交道,誰得了什麼寶物,都想請他給鑒定鑒定,每每會學到不少的知識。來到北京的古董商大都知道王懿榮的名氣,所以,有事沒事的,也來請教一二。
後來,王懿榮於1899年首先發現甲骨文,被稱為“甲骨之父”,是我國收藏鑒定甲骨文的第一人。但他還沒來得及對甲骨文進行深入研究,便遭遇了戰爭。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王懿榮受命於危難之時,任京師團練大臣,負責保衛京城。7月20日,侵略軍攻入東便門,他率團練奮勇抵抗,寡難敵眾,不願為亡國奴,遂書絕命詞:
主憂臣辱,主辱臣死。
於止知其所止,此為近之。
寫完後,偕家人從容投井殉國,時年55歲。
王懿榮家學深厚,不負先祖厚望,博學精進,三任國子監祭酒,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是無愧於太學生的尊長。他作為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麵對列強,奮力抗擊,誓死不做亡國奴,最終以身殉難,其學術貢獻與愛國節操將永世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