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懿榮三任國子祭酒(1 / 2)

清代王懿榮三任國子祭酒

清道光年間的1845年,在山東福山古現鎮東村一個王姓家裏,一個男孩出生了。男孩的父母給他起名叫王懿榮,字正孺,又字廉生、蓮生。

王懿榮出生的福山是一座美麗富庶的古城,古稱“福地”,有“銀福山”之稱。這裏依山傍海,物產豐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風光秀麗,環境宜人。福山人傑地靈,被譽為“文化之邦,詩書世澤”。

王懿榮在福山的始祖王忠原籍雲南大理府雲南縣,明洪武年間任山東都轉運鹽使司下轄的登寧鹽場鹽課大使。王忠在福山為官幾年後,喜歡上了這塊美麗富庶且人傑地靈的“福山”,決定定居於此。王氏家族遂在此繁衍子孫,漸成為福山的名門望族。

福山王氏一家確屬官宦世家,先後錄取翰林6名,進士24人,舉人58人,貢生58人,秀才357人,出了3任封疆大吏,被朝野譽為“天眷其後,世澤蟬聯”。清代乾隆皇帝曾稱:

父子三人俱為翰林,一門多顯官,皆能辦事,可謂世臣矣。

王懿榮的出生,伴隨的是國家與家族,大家與小家的同時變故。在他出生前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我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在他出生後的1849年,他的祖父王兆琛獲罪被遣戍新疆並抄沒家產,福山王氏一家家道中落,從顯赫的高門望族敗落為困頓的窮困寒門。

王懿榮幼年即遭家庭變故,但其作為文化世家的家學背景卻綿延世澤,不會在旦夕之間被毀壞、阻斷。就在祖父被遣的同一年,他的父親被地方舉為清道光乙酉科入國子監的拔貢,可見王家家學的延續和在福山一帶的影響。

雖然家道中落,但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蘊,使王懿榮從小就接受了寒門子弟所不能有的良好家學氛圍與優質啟蒙教育,這為他成長為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文化巨人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清代同治年間的1862年,年僅18歲的王懿榮參加了第一次鄉試,開始走上了科舉求仕之路。但科舉考試並非易事,僅鄉試他就參加了8次,曆經17年的努力,終於在鄉試時中試,成為舉人。

1894年7月16日,王懿榮接到清光緒帝的上諭,讓他出任國子監祭酒。這是他第一次擔任國子監祭酒之職。光緒皇帝的詔書說:

陸潤癢現出試差,國子監祭酒著王懿榮署理。欽此。

陸潤庠曾於清同治年間經殿試高中進士第一名,後入值南書房,遷侍讀,出督山東學政,後做過禦史,又擢內閣大學士,也做過溥儀皇帝的老師。詔書上說他“出試差”,即被朝廷特派去做鄉試試官。光緒帝讓王懿榮接替大儒陸潤庠的職位做國子監祭酒,可見對王懿榮的知識和人品的器重。

王懿榮任職的國子監,位於北京安定門內雍和宮對麵的成賢街,左邊與孔廟相比鄰,取左廟右學之意。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最高學府,因遍布於全國各地的府州縣各級官學亦歸其統領,故而也是國家最高教育管理機構。

國子監雖然號稱最高學府,但在科舉時代,其畢業生地位相對較低。若想取得功名,還須參加鄉試。唯一的照顧是無論國子監生之籍貫,皆可應試於順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