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滿腹怨氣的慈禧帶著一幫王公大臣乘船在昆明湖裏散心時,突然決定要去瀛洲島上觀賞野景。當時島上雜草叢生,水蛇泛濫,一片荒涼景象。
大臣們怕有閃失,紛紛上前婉言勸阻,但是慈禧自恃身價高貴,金口已開,便不願收回。臣子們隻好緊跟其後。
他們剛一登上瀛洲島,就遇到了一條又粗又長的黑花蛇。大蛇盤曲在草地上,蛇頭仰起來有半尺多高,正張著嘴朝天上“噝噝”地吐著信子。
這條蛇的身邊有一棵老桑樹,老桑樹的枝杈上落著一隻花喜鵲,花喜鵲也毫不畏懼地衝著黑花蛇喳喳叫。他們正感到納悶,突然,那隻喜鵲猛一下子飛下來,朝蛇頭上狠狠地啄了幾口,又飛回樹枝上。
黑花蛇想咬住喜鵲,就是夠不到。花喜鵲反反複複去啄黑花蛇,啄得它傷痕累累,黑花蛇討不到便宜,最後隻好甘拜下風,逃到草叢裏去了。
慈禧一行人被這場蛇鵲之戰驚呆了。當喜鵲飛走之後,慈禧陰笑道:“你們說說,這是吉兆還是凶兆?”大臣和太監們不知她是何用意,都不敢不吭聲,隻有大太監李蓮英猜透了主子的心思,上前說道:
“剛才蛇和喜鵲是為爭奪這塊寶地大動幹戈,黑花蛇是龍,花喜鵲是鳳,龍鬥不過鳳,才會落荒而逃。這場大戰叫遊龍鬥鳳,以龍敗鳳勝為最終結局。”
這些頑固黨的大臣聽完李蓮英的講述,異口同聲道:“是吉兆,這自然是吉兆啊!”
慈禧聽完隨身臣子的逢迎,心情非常舒暢。於是傳旨,在瀛洲島修建一座鳳凰樓,以紀念花喜鵲得勝。瀛洲島上修建了用銅鳳凰裝飾的鳳凰樓後,就改名叫“鳳凰墩”了。
主張“島以人名”者的說法更有意思。
有一次,慈禧到昆明湖遊玩時,曾到瀛洲島上解手。因“蹲”與“墩”同音,後來有人就將此地戲稱為“鳳凰墩”了。這顯然是對慈禧老太婆的嘲弄和唾罵。灶君廟前解救百姓的鐵獅子
北京民間有一句歇後語:“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用來是形容永遠解不開仇恨的死對頭或永遠分不開的死搭檔。其實,北京的獅子很多,為什麼單單用說灶君廟的獅子去編歇後語呢?這裏麵有一個傳說。
灶君廟位於北京崇文區花市大街,過去是個非常窮的地方,住在那裏的老百姓多數靠做紙花、做小手工藝維持生計。
可是,灶君老爺卻偏偏看中了這塊地方,他奏明了玉皇大帝,想在這裏蓋了一座灶君廟,有人說,這不是灶君老爺自己蓋的,而是信灶君老爺的有錢人出錢蓋的。
不管灶君廟是怎麼蓋起來的,隻要灶君老爺能“保佑一方”,人們就願意到灶君廟上香,上供品等。
可日子長了,人們並沒有受到保佑,反而是窮人越過越窮,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大夥兒犯起嘀咕了,這灶君廟裏肯定有些蹊蹺。
有那細心的人,就天天到廟裏廟外,仔細的查看,卻沒有發現什麼可疑的地方。
一天,有個挑著擔子,下街補漏鍋的白胡子老頭兒,走到灶君廟門前,放下了擔子,他左瞧右瞧,又到廟裏瞧了一遍。
他這個怪舉動,招來不少圍著瞧熱鬧的人,有那愛說話的人,就問了:“老大爺,您看什麼呢?”白胡子老頭兒笑著說“沒看什麼。我想,若在廟門前給添上兩個鐵獅子,就更好看了。”
大夥兒笑了,都說:“誰有這些錢哪!從打有了這座廟,我們就得出錢買香買供,就得按月送香油,弄的我們窮的更窮了,哪還有錢給它鑄獅子啊?”白胡子老頭兒聽了笑而不語,挑起擔子走了。
第二天,人們便見灶君廟門前,多了一對鐵獅子。第三天,灶君老爺的馬沒有了,廟門前散了一堆馬骨頭,據說,夜裏,人們都聽見獅子的吼叫了。第四天,第五天,廟門不開了。打這兒起,廟裏就成為做小手藝的和無家可歸之人的住所,人們再也不用給灶君老爺買香、買供、送香油了,大夥兒都省下了一筆錢買自己吃的用的東西,日子慢慢地也好過一點了。
人們都說:那白胡子老頭是魯班爺,那一對鐵獅子,是魯班爺鑄成來解救百姓的。鐵獅子把灶君老爺的馬吃掉了,還嚇跑了灶君老爺,所以鐵獅是灶君老爺的死對頭。望家樓的傳說
乾隆年間,新疆地區有一個維吾爾族首領的妻子,長得國色天香,並且身上有一股奇異的香味兒,令人如癡如醉,人們都管她叫香妃。
乾隆皇帝聽說了,對香妃仰慕不已,便下旨召香妃進宮,納為嬪妃。
香妃自從來到清宮,沒有一絲快樂,她仍然想念著自己所愛的人和生她養她的家鄉。她身上藏著鋒利的匕首,不容乾隆接近自己,否則就要自尋短見。
乾隆整日巴望著香妃答應做自己的妃子,可是香妃任憑誰來勸說都堅決不同意。乾隆眼巴巴地看著貌若天仙的美女,卻不敢接近,生怕她急了去尋死。
無奈之下,乾隆隻得將香妃安置在寶月樓住下了。
香妃是維吾爾族人,維吾爾族多信奉伊斯蘭教,也就是回教。為了討好香妃,乾隆命伺候她的仆人,一切一定要按回教的風俗習慣安排飲食起居。但是,即便這樣,香妃依舊斷不了想家的念頭。
乾隆天天琢磨給香妃消愁解悶兒的法子。他想,香妃信奉回教,家鄉有做禮拜的教堂,我若在京城給他蓋一個伊斯蘭教樓,她想家時去看看,不就如同回到家裏一樣嗎?
乾隆想到這兒,立即下旨在寶月樓的對麵蓋一座伊斯蘭寺。
沒過多長時間,一座兩三丈高、莊嚴肅穆的伊斯蘭教樓便蓋成了,這座樓麵闊七間,是兩層木結構的樓房,山頂為重簷琉璃瓦卷的。乾隆還命許多信奉回教的人住在附近。
每當香妃思念家鄉的時候,便登上寶月樓,向南眺望仿照家鄉教樓而新蓋的教樓,看到那些頭戴回民帽子、出來進去的家鄉同胞,香妃思鄉的心終於得到了些許安慰。於是這座樓便被叫做了望家樓。
但是香妃仍然不願意陪在乾隆身邊,她依然思念生她養她的故鄉。皇太後生氣了,皇上如此費盡心機,取悅於她,她還是不動心,這樣長此以往,怎麼能行呢?
為了不讓乾隆為香妃再浪費心思,皇太後產生了除掉香妃的念頭。
一天,乾隆出宮去了,皇太後便召見了香妃,她問香妃:“你到底是從還是不從?”
香妃還是不情願地搖搖頭。
皇太後說:“不從,就叫你死!”
香妃笑著說:“我被你們搶來就沒打算活著!”
於是皇太後就扔給她一條白綢子,賜她自盡。
現在“望鄉樓”雖然不複存在了,寶月樓也改成了新華門樓。但香妃的故事卻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