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當地群眾說,以後每逢陰曆的月底和月初,這個白圓形的東西就發亮,據說這個白圓形的東西是神宗的右眼變的,因為他怕火神爺真的要來燒他的陵。由於這個原因,後來定陵被人稱之為“定陵月亮碑”。

說來奇怪,定陵最終也未能逃脫被火燒的劫難。而那個神秘的“月亮”也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輝,隻留下一段曆史的印痕。永陵的琉璃瓦為何是紅的

十三陵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皇帝陵園,其以北麵的天壽山主峰為中心,東西山巒回抱,將整個陵區圍成一座天然的“大庭院”。

在這座陵園內埋葬著明代的十三位皇帝,依次建有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秦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這些陵墓到目前為止,正式開放的有長陵、定陵和昭陵。

遊人來到十三陵,不難發現,在這十三座帝陵中,有十二座陵墓的琉璃瓦是黃色的,唯獨永陵的琉璃瓦是紅的。

人們在感到好奇的同時,一定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吧!

其實,關於此事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在民間卻流傳著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說。

明嘉靖年間,皇帝朱厚熜雖昏庸無能,但對自己的陵墓修建卻格外經心。他曾多次親臨陵園工地視察。

他在視察時發現,陵園中先帝陵墓所用的琉璃瓦都是黃色的,而給他所燒之瓦都是紅色的,不禁暴跳如雷,大發脾氣。因為“黃”與“皇”同音,黃顏色象征著皇家的瑞氣。瓦燒紅了,皇家的氣沒了,他自然視其為不吉利的征兆。惱羞成怒之下,朱厚熜下令將這批窯工全部殺掉。

後來,幾批窯工燒出來的瓦都是紅色的,他們也難逃被處死的厄運。昏庸而暴燥的皇帝還下旨道:如果燒出來的瓦還是紅的,不但要殺掉所有的窯工,而且還要滿門抄斬,誅滅九族。

聖旨下達之後,沒有一個人再敢去燒瓦。但有一天,一個青年窯工主動前去領旨,做了窯頭。

其實,這個青年窯工一點把握都沒有。這不是白白送死嗎?

那他為什麼還來呢?原來,這個青年看見好幾批窯工都被殺掉了,心裏很悲痛,他的父母見他愁眉不展的樣子,便問他是怎麼回事,他便把詳情告訴了父母。

兩位老人聽後,也沒什麼辦法。正在此時,門外一陣嘈,原來是皇上派人到處募集長生不老的靈丹秘方。兩位老人此時想出了一個主意,便告訴兒子應該怎樣去做,這位青年聽了之後,覺得可行,便去領旨,準備帶人去燒瓦。

雖然瓦工們經過精心的配料、烘烤、煆燒,但是,燒燒製出來的瓦依然是紅色的。

皇上得知此事,便下令依旨查辦。衙役們奉旨來到工地,先將這位青年窯頭拿下。青年窯頭被抓時,大聲地喊冤枉,衙役們聽後,對他說,你犯得是欺君的大罪,有什麼可冤的。

青年窯頭聽後,大聲說道:“皇帝不問青紅皂白,就誅殺窯工,還要誅滅九族,這是天大的冤枉。我們確有詳情稟報,瓦之所以被燒成紅的,這是皇帝吉祥的征兆。他不但不重賞我們窯工,反而還要我們窯工的小命,你們說,這難道還不冤嗎?”

衙役們聽後,不知如何是好,隻好去向皇上如實稟告。皇帝聽後大怒說:“豈有此理,臨死之前還敢狡辯,帶他上來,朕要親自審問。”

青年窯頭被帶到皇上跟前。皇帝怒吼道:“你為何喊冤?”

青年按父母的教導對皇上說:“當今皇上洪福齊天,連燒出的瓦都是紅的。這是吉兆啊!由於天命難違,所以我們才燒不出來黃瓦,這不是冤枉嗎?”

皇上聽後,立刻轉怒為喜。他想:“洪福齊天”的“洪”與“紅”同音,此乃吉兆也。

青年窯頭見皇上怒氣盡消,接著說道:“當今朝代的年號為‘嘉靖’,這不正好和‘家盡’二字同音嗎?而我們燒出的瓦總是紅的,這就是天意,衝其不祥之兆,讓我們大明王朝更加安定,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足。”

皇上聽後自然是龍顏大悅,遂下令重賞所有的窯工。

這樣,永陵所用之瓦就都是“清一色”的紅色琉璃瓦了。鳳凰墩的三種傳說

清乾隆帝在修建清漪園(今頤和園)時,仿照神話傳說,在昆明湖上修建了三座海上仙山:北邊四麵臨水的孤島稱為“方丈”,西邊那個一麵有路、三麵環柳的土山叫做“蓬萊”,南邊的一座光禿禿的土丘名叫“瀛洲”。當地人嫌這些名字太文雅太難記,於是就管方丈叫團城,蓬萊叫老公山,瀛洲叫鳳凰墩了。

瀛洲島為什麼改名叫鳳凰墩呢?

有人說“島以仙名”,也有人說“島以鳥名”,還有人說“島以人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說“島以仙名”的人依據的是這樣一個傳說。從前,瀛洲島四麵臨水,島上紅花綠樹,景色清幽、香氣怡人。

一天早晨,仙女弄玉奉王母娘娘的旨意,要飛到東嶽泰山去繼續修行。可她路過此地,卻被這裏的美麗景色吸引住了。於是她踩落雲頭,決定在這裏修行。

弄玉在這裏生活得無拘無束,安閑自在。餓了就餐風飲露,悶時就吹吹洞簫,真是賽如神仙般的日子!

一天傍晚,韓湘子(八仙之一)腳踏青雲,手握玉笛,從天空裏飛過。這時一縷悠揚的簫聲傳入他的耳中,他感覺簫聲很熟悉,於是順著簫聲尋找,果然發現仙女弄玉住在這裏。

他來到弄玉跟前問:“王母娘娘要你到東嶽泰山修行,你怎麼跑到這裏來了?”弄玉回答道:“我見這裏風光秀麗,幽雅清淨,舍不得離開,就安了身。”

韓湘子說:“這座小島雖然很好,但四周的環境不合適你,你不可在這裏久留。”並對她說明了理由。

韓湘子說:“此地的正北向是一座龍王廟,倘若龍前來戲鳳,你便不能安心修道;西邊是座老公(弓)山,一旦利箭離弦,你也受不了;南邊是火器營,專造火槍火炮,你是鳥中之王,時間久了,恐怕也免不了受槍打的命運。東邊的村子叫六郎莊,倘若六狼奪一鳳,你千年修煉的道行豈不毀於一旦?”

弄玉聽了韓湘子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離開此地跟隨韓湘子到東嶽泰山修道去了。

後來,仙女弄玉來瀛洲島修行的事不脛而走,人們為了紀念她,就在島上修了一座鳳凰亭,在亭子裏畫了一幅仙女乘鳳吹簫的畫,並將此島改名為“鳳凰墩”。

主張“島以鳥名”者,則是拿出了“曆史事實”這一有力武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在戊戌變法那年(1898年),以光緒為首的帝黨,和以慈禧為頭子的後黨,鬥爭得非常激烈。同年四月底,光緒班詔宣布變法。慈禧自然是痛恨此舉,就想方設法反對這次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