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

軍機處被盜奇事

在紫禁城保和殿後麵,靠近皇帝居住的養心殿的內右門外,有幾間普通的平房。房子雖普通,但它卻是當年威名赫赫、權勢熏天的軍機處所在地。

輔佐皇帝、總攬軍國大計的軍機處,平時戒備森嚴,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內。

但事有蹊蹺,在禁宮中的禁地——軍機處,竟發生了一起轟動朝野的盜竊案,一顆來曆頗不尋常的金印不翼而飛。

那是在同治三年(1864年)的六月十六日,兩江總督曾國藩指揮湘軍攻破太平天國農民政權首都天京(今南京)後,搜查天京天王府時發現的一方金印和兩方玉印,金印上鐫刻著“太平天國萬歲”,重約100餘兩。曾國藩得到金印後,便立即送往京城,呈現給慈安、慈禧兩宮太後和同治皇帝。

兩宮太後和同治皇帝過目後,將這三方印璽送往軍機處,他們認為,放在這裏是絕對安全的。

在當時,軍機處有滿屋和漢屋之分。漢屋負責軍機處的對外聯係,所以這三方印璽,自然由漢屋收管。之後,在軍機處任職的滿漢官員都知道了此事。也就在此時,刑部郎中薩隆阿產生了偷那顆金印的念頭。

盜竊那顆金印,如果東窗事發,那將是死罪。作為刑部郎中,薩隆阿對這一點應該是非常清楚的。但他抵擋不住百餘兩黃金的巨大誘惑。

薩隆阿一直在等待機會,他決定挺而走險,把金印拿到手。

一年之後,機會真地來了。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十七日清晨,薩隆阿來到軍機處值班。這時他發現,漢屋裏的人均已上堂辦事,室內空無一人,且存放金印的櫃子又打開著,這不正是下手的好機會嗎?

他跑進屋內,將櫃內的金印捧了出來,裝入腰包後,又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滿屋。下班後,他將金印帶回到他東單牌樓東觀音寺胡同的家中。

大功告成之後,為了保險,薩隆阿決定改變它的模樣,也就是毀掉重新鑄造。

幾天後,薩隆阿將金印拿到東四牌樓萬盛長首飾鋪,找到熟識的店夥計,謊稱這方金印是他在外省做道員的父親帶回北京的,想請他們將此印打鑄成金條。他預付工錢40吊。這件珍貴的太平天國曆史文物隨即在熊熊爐火的吞噬下變成每根重11兩的10根金條。

事隔不久,漢屋的官員們就發現金印被盜了。於是報恭親王。同時,在軍機處供職的滿漢官員都有一種不祥的征兆,仿佛滅頂之災隨時都可能降臨。

軍機大臣領班恭親王奕得知此事,暴跳如雷,冷靜之後,他想:軍機處日夜有衛兵把守,其他人等是不可能進入此地的,想必一定是內賊所為。於是他命令內務府慎刑司出動,將那些平素與軍機處有些來往的人統統抓起來,一一拷問。

但沒有發現一點線索,奕沂無奈,隻好將這些人放了。隨後奕指令內務府番役處出動,到宮外去尋找有關線索。

番役處的番役全部出動,微服私訪,查遍京城的大街小巷。雖然京城店鋪眾多,人員蕪雜,但經過番役們經過苦苦尋找,終於有了眉目。

十一月中旬,番役查找到東四牌樓萬盛長首飾鋪,得知他們曾熔化過一方金印。於是,番役對首飾鋪所有的夥計逐一詢查。那個與薩隆阿相熟的夥計在嚴厲的追問之下,隻好說出了薩隆阿曾在這裏熔化金印的經過。這個夥計作為人證被帶到宮中。

恭親王奕得知此事,隨即下令拿問薩隆阿。薩隆阿看到站立一旁的那個夥計,早已全身發抖,承認了那顆金印是他所盜的事實,並交待了作案的全過程。並交待那10根金條,有8根埋在薩隆阿家中爐炕裏,另2根已拿到恒和錢鋪兌換了銀錢。

案件查畢,軍機處便奏明兩宮太後和皇上,免去薩隆阿軍機處職務,革去刑部郎中之職,交刑部按大清律定刑。

同治四年(1865年)十二月,刑部薩隆阿盜竊金印一案做出最後判決:按盜內府財物的本例,定擬絞,監候秋後處決。

長達四個月之久的盜竊金印案終於查明,竊賊也受到了嚴懲。但那顆鐫刻有“太平天國萬歲”的金印卻永遠地消失了。而今,隻有太平天國的兩方玉印陳放在中國革命博物館裏。鼓樓頂上冒“青煙”

鼓樓始建於元至元九年(1272年),原名為“齊政樓”,鼓樓下麵是一座城台,約4米高,台前後各有三道券門,左右各一道。樓麵闊五間,三重簷,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以木結構為主體的拱券式建築,通高46.7米,總占地麵積7000平方米。

元代,鼓樓地處元大都中心,商業活動頻繁,交通便利,是著名商業區。至明代以後,商業中心轉移,鼓樓成為明清兩代向全城擊鼓報時之處。

從清末開始,市井就流傳有司槌狐仙之說,所以這座古老的建築一直給人們一種神秘之感。

1950年8月,鼓樓頂上出現了一種怪異的現象:每當夕陽西下,夜暮降臨時,鼓樓頂端就會升起一縷青煙。這種現象吸引了不少圍觀者。

當時正是酷暑時節,納涼聊天的人很多,鼓樓附近各個茶棚、酒肆客人也較多,人們茶餘飯後談論最多的便是鼓樓冒煙的話題。一些迷信的人認為鼓樓鬧鬼,或者是大蟒成精了,在鼓樓作祟。

為了攻破這些迷信說法,當時的城建部門就命令消防隊員和建築工人攀雲梯上鼓樓觀察。攀登隊到達樓頂後,發現樓頂上空聚集了無數的蚊子在成團飛舞。這些旋轉飛舞的蚊子大軍,在夕陽的餘輝中,確實像一團青煙從樓頂升起。

消防人員之後噴灑了滅蚊劑,將蚊子徹底消除。自此,鼓樓冒青煙之謎才被解開。豫親王府與協和醫院的疑案

北京協和醫院就是以前的豫王府。想當年老豫王久經戰場,屢建戰功,曾多次得到皇上重賞。其賞賜之豐,金銀之多,凡人都難以想象。加之清王朝的世襲製度,豫王的後代永遠都能領受一份王爺俸祿,所以清王府子孫的生活都是賽過神仙的生活。

然而,否極泰來,盛極而衰是自然的規律。辛亥革命後,大清王朝倒台,豫王府那些過慣了貴族生活的人突然失去了經濟來源,他們坐吃山空,沒過多久家裏的“老底兒”就折騰的所剩無幾了。

錢用完了,可一大家子人還要過日子,怎麼辦呢?他們隻好決定把祖產給賣了。但那麼大一座王府,中國人買不起,買也沒有用。他們就把豫王府賣給了美國人。立了字據,過了款,一家人就收拾東西搬家另尋住處了。

東西搬的差不多時,上輩老王爺的仆人(已80多歲)聽說了此事,臉色大變。他讓人攙扶著去找少福晉,也就是少王爺的媳婦。他說王爺府裏怎麼會沒有錢呢?還有銀窖沒有挖出來呢!少王爺得知老仆人說的大概位置後,趕緊找人來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