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紫禁城的四側,即東、西、南、北各有一座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午門與神武門坐落在紫禁城南北的中軸線上,東華門和西華門左右對稱。
按中國傳統建築講究對稱的原則,東華門和西華門應在紫禁城東西向的中軸線上,但事實卻是,這兩座門卻偏離中軸線而靠近南端午門一側。
為什麼會偏離呢?原因有二。
首先我們看紫禁城宮殿的總體布局。紫禁城分前朝和後宮。前朝是辦理朝政的場所,是個封閉獨立的建築空間,隻在太和門和午門之間有一個小廣場,供東西方向流通。分別通往東、西方向的東華門、西華門必須與這個廣場直接聯係起來,所以這種偏離現象就出現了。
其次,後宮是皇帝和後妃們生活的地方,東華門、西華門遠離後宮而靠近午門,也是為了讓後宮的生活清閑安逸。
在後宮,坤寧宮是後宮三座主要建築之一。它是皇帝、皇後結婚用的洞房。
坤寧宮的建築與其他宮殿大體相同,隻是裝飾和附帶物有別於其他宮殿,如其他宮殿的前門都是在中間開門,而坤寧宮的前門卻偏東而開,它的窗戶紙也不像其他宮殿那樣糊在室內,而是糊在外邊,宮殿門口掛著一個大“囍”字。
庭院的東南角豎著一根高大的旗杆,而宮殿後頭偏西處又砌了一個大煙囪,是不是感覺很奇怪,更奇怪的是在坤寧宮東北角那間隔開的小套間裏還有兩口特大號柴鍋。這難道有什麼說頭嗎?
原來,在明朝坤寧宮內是沒有這些東西的,隻是後來按滿族人的生活習俗加以改造才變成這個樣子。
滿人在每年正月、十月間要進行一次大祭,祭祀時要用豬兩頭。這便與鍋便有了聯係。
據《光宣小記》記載:清寧宮“大屋圍炕,門辟於偏東,左隔一間為內寢,外炕有大鐵鍋二,備煮肉。臨門則有大墩板一,備宰肉。而牆後則煙筒高聳,為火炕出煙處。窗皆糊紙於外,而以油塗之,防風雪。”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清寧宮在那時已是祭神祭祖的重要之地。
坤寧宮作為祭神祭祖的重要場所,效仿清寧宮而加以改造也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坤寧宮祭祀時,先抓來豬二頭,在豬耳朵裏灌上酒,抬到案子上,然後用刀宰死,放血、去皮,大卸八塊後,放到大柴鍋裏,不加任何調料白水煮,隻煮開鍋,便將其撈出,供奉到神像前。由此可見,宮殿後的煙囪的用途也就不言自明了。
在大祭時殿前的旗杆更是不可小視。大祭時,要將豬頸骨放到杆上祭神,所以又稱其為祭天神杆。據說,“祭天神杆”投在地上的影子都不許人們去踩,由此可見其尊貴不同一般。
由此可見,坤寧宮既是皇上的洞房、皇後的寢宮,又是祭祀時屠宰、烹煮的場所,真可謂是“一宮多用”。
在清代,每到晚上,在紫禁城的上空常常能看到成群的烏鴉。這些烏鴉有時盤旋於高空,有時棲居屋簷,似乎對威嚴的紫禁城也充滿了好奇。
暮色中的紫禁城有眾多烏鴉齊聚,該怎樣解釋呢?
有人說烏鴉同清王朝有著不解之緣。據說,清太祖的偵探兀裏堪往東北打探敵情,走到一個山嶺,他環視一下四周,正欲前行,突然見一群烏鴉迎麵撲來,上下翻飛擋住去路。無奈之下,兀裏堪隻得往回一走,剛一回頭烏鴉馬上就散開了,當他轉身正欲往前走時,烏鴉馬上又聚成一團,撲麵而來,阻住去路。無可奈何之下,兀裏堪隻好回營向清太祖詳述此件事。清太祖讓兀裏堪換了個方向走,結果找到了敵營,探聽到了敵情。
還有的說,在很早以前,有三個仙女來到人間,在東北長白山下一個美麗的湖泊內洗澡。這時一隻神鵲將一顆朱果放在了一個叫佛庫倫的仙女的衣服上。等佛庫倫洗完上岸時發現了那顆顏色極為鮮豔的朱果,便將其吞入口中。
奇怪的是朱果下肚之後,佛庫倫竟懷上了身孕,仙女佛庫倫隻好留在了人間。
不久,她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孩子相貌特異,生而能言。他就是清朝皇帝最早的祖先愛新覺羅·布庫哩雍順。
幾代以後,他的子孫遭到叛變部屬的殺害,隻有一個名叫樊察的男孩逃到曠野,眼看官兵又至,這時一隻神鵲落在這個男孩的身上。
追騎奔馳而來,卻誤把這個男孩當作了一個木樁,於是撥馬而回,為愛新覺羅家族留下了唯一的根脈。以後,清朝皇帝的祖先就興旺發達起來了。
“鵲”現在專指喜鵲了。可是有人說,古人把烏鴉和喜鵲看作同類,烏鴉也是“鵲”。這兩個故事都說明了烏鴉同清王朝有著很深的淵源。
還有的說,紫禁城的空房很多,且住客寥寥,是烏鴉生存居住的最好環境。尤其在晚上,遊人大都離去,紫禁城內更是一片寂靜,“鳥樂空曠”,這裏便成了烏鴉的棲居之地。於是便產生了“每晨出城求食,薄暮始返,結陣如雲,不下千萬”的奇特景觀。天安門前華表的來曆
說起天安門前那兩根白色的華表,在民間還流傳著一段關於它的故事。
清朝的時候,北京有一種營造廠,也叫木廠子,專管給皇家修建宮殿、園林和墓碑。
有一年,皇上下旨要在天安門前立一對華表。勘估大臣領旨後,便去找營造廠的掌櫃,讓他承辦此項工程。
這家營造廠的掌櫃,是石匠出身,他不光手藝好,眼力也是最好的。皇上要造華表,這得用上等的大條石料。
這種石料很不好找,掌櫃的輾轉大江南北之後,終於在山西五台山下,找到了一塊上等的好石料。這石料又大又沉,掌櫃的一看就知道,隻有八百匹壯騾子才能拉動它。
後來,在地方官員的配合下,他選了八百匹腰肥腿壯的騾子,並讓上百個民工沿途在石料下麵墊圓木頭,才將石料運到了天安門。
大石料卸在天安門前,誰見了都說這是天下難尋的好石料。可是那年月,開廠子承辦皇差,頭一條就得送錢送禮,否則不但交不了皇差,還得出問題。
掌櫃的天性耿直,從不幹這些邪門歪道之事。他不送禮,那些主管,包括那個監工大臣自然都懷恨在心。不久就有人呈報皇上,說這家掌櫃的弄來的石料,下麵有道裂縫。
皇上下旨建造的東西,不管什麼,都得是完整無損的,不能有半點殘缺,更何況這華表又是豎在天安門,關係到皇家的尊嚴。
皇上看完折子,龍顏大怒,即刻下令給監工大臣,一定要嚴查此事。
掌櫃的知道有人存心要害他,急得飯不思,夜不寐。忽然他想起在京城有一位石匠老師傅德高望重,足智多謀,於是急匆匆地去找他,並把事情的原原本本地向他述說了一遍。
老師傅聽了,說他自有妙招。然後在掌櫃的耳邊小聲地說了他的主意,掌櫃的聽後,一臉愁雲頓時消盡。謝過之後,就回家去了。
那天,天安門前圍了好多人。勘估大臣、監工大臣以及那些主管都到了。掌櫃的和老師傅的七十二個徒弟手拿撬棍也都到了,還有許多工匠也都圍在這裏。其實,這七十二個徒弟及眾多工匠都是老師傅特意安排的,實在不行,他們就準備翻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