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故宮裏的宮殿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

明永樂皇帝朱棣修建紫禁城時,為了顯示出皇家的威嚴和氣派,決定把宮殿的總間數定為一萬間,以取“萬壽無疆”、“萬事如意”、“萬載祥和”、“萬福萬祿”之意。

正當劉伯溫要開工修建時,永樂皇帝卻又突然改變了當初的計劃。這是什麼原因呢?

據說,這源於永樂皇帝所做的一個夢。朱棣在修建萬間宮殿的聖旨傳下去後一個晚上,夢見自己被玉皇大帝召到天宮的淩霄殿。玉皇大帝滿臉怒容地問他:“聽說你要在人間建一座萬間豪華宮殿,可有此事?”

“確有此事,是取‘萬載祥和’、‘萬事如意’、‘萬福萬祿’之意。”永樂皇帝回答道。在玉帝麵前他沒敢說“萬壽無疆”四個字。

“一萬間?你可知我這天宮的殿堂有多少間嗎?”玉皇大帝往前走了幾步,兩眼瞪著朱棣又問道。

“小臣不知,請多指教。”

“我這天宮的寶殿、樓閣、大堂加起來才隻有一萬間,難道你想超過天宮的數兒?”玉皇大帝又大聲問道。

朱棣此時明白了玉帝為什麼召他來此地。心想:自己修建宮殿的數目是絕對不能超過天宮的。於是向玉帝請求原諒,並保證絕不會超過天宮。

玉皇大帝聽後,怒氣盡消,並讓人給他看座。還對朱棣說,可以賜他一塊“天石”,以鎮宮院,還讓他請七十二地煞,一百個禽獸去保護他的皇城,這樣才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朱棣聽言連忙跪在地上謝恩,當他抬起頭時,玉帝早已不見了蹤影。他喊了兩聲“玉帝,玉帝!”被驚醒了,才知是個夢。

夢後,他反複思考著玉帝說的話,覺得玉帝之言很有道理。自己所建宮殿如果超過了天宮,必然會激怒玉帝,哪有凡間超過天宮的呢?想到此,他立即改變了注意,並下旨召見劉伯溫。

劉伯溫接旨後,立即進宮。永樂皇帝把所夢之事對劉伯溫詳細地述說了一遍。劉伯溫聽後自然也是大吃一驚。

劉伯溫考慮了一會說道:“既然天宮是一萬間,那咱就建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這樣既不失玉帝的麵子,又不失皇家的氣派和天子的尊嚴!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永樂皇帝聽後,連忙點頭,並告訴劉伯溫一定要找到那塊鎮宮院的天石和請那七十二地煞、一百個禽獸來保護皇城。

劉伯溫用了還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將紫禁城修建完工了。

紫禁城建的既壯觀又氣派,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永樂皇帝看後,自是十分滿意。朱棣想起了玉帝賜的那塊鎮宮院“天石”和要請的那七十二地煞、一百個禽獸,便問劉伯溫都放在什麼地方。

劉伯溫把皇上帶到華蓋殿(清朝改名為中和殿)後麵的禦路上,指著一塊長方形的巨大石雕說:“這就是玉帝所賜的那塊鎮宮院的‘天石’,名為‘雲龍階石’,上有九條巨龍,騰躍於流雲之間,它是這宮中最大的石雕,足有萬斤重。”

劉伯溫還說,他已將要請的七十二地煞,安置在宮下麵所建的七十條地溝中,以防範地下的小鬼鬧事,以免壞了宮裏的風水。

至於百獸,劉伯溫將其安置在宮殿的垂脊上。皇上看見每間房子的垂脊上都鐫刻有蛟龍、鳳凰、獅子、天馬、押魚、鬥牛、懈豸、狻猊等各種怪獸。劉伯溫告訴皇上說,這些禽獸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既有祈雨的,又有避邪的。

皇上看後,非常高興,當時傳旨,給劉伯溫加封晉爵,還賞賜了很多珠寶。

其實,故宮裏殿、宮、堂、樓、齋、軒、閣總的間數是八千七百零七間半。所謂的九千九百九十間半,隻不過是一段美麗的傳說而已。

據說,當年在修建紫禁城時,劉伯溫看皇上大興土木,勞民又傷財,便把原先設計好的圖紙改了一下,這樣就少修了一千多間,實際隻建了八千多間。他想,皇帝又不會親自讓人去數,我報多少就是多少。結果,永樂皇帝自然是深信不疑。故宮的“門”裏沒有鉤兒

走進故宮,隻要注意觀察一下,您就會發現故宮的門額上的“門”字都沒有鉤。這是為什麼呢?

那是在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慈禧太後發現宮殿顏色發舊了,油漆剝落了,便下令彩繪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當然太和門等建築也要跟著油飾一番,並且要更換匾額。

於是就廣招書法名家試筆,擇優而取。翰林院可謂是名人薈萃,但參加試筆的二十多名進士、學士一個也沒被選上。

當時,進士王金台的長子王法良酷愛書法,其顏體字練的可與顏真卿的真跡相媲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他把一幅仿顏真卿的字噴上黑豆水,送到榮寶齋,掌櫃的用二百兩銀子買下,並推薦給翁同龢辨認,老翁也認為是真品,並用三百兩白銀將其買下。

王法良之父與大學士李鴻藻同朝為官,知道王法良的字寫得好,就帶著王法良去見翁同龢,在閑談中翁同龢想顯示一下自己的收獲,便把新買來的顏體“真跡”給他們看。

當他得知這幅畫就是王法良臨摹的作品時,對王法良更是大加讚賞,並向皇上做了推薦。

光緒皇上立即傳旨:三天後在太和殿前高搭影棚,請王法良獻書。

第三天上午,光緒帝率文武大臣來到太和殿前,觀看王法良一展墨跡。

隻見王法良穩步走上高台,蘸足筆墨,穩住筆鋒,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九個大字一氣嗬成,眾人見了無不稱好。接著他又寫了“太和門”三個字,皇上一看龍顏大悅,大加稱讚。

這時慈禧太後來了,看著蒼勁有力的筆峰,甚是滿意,但他卻下令要重寫“太和門”這三個字。聽了慈禧太後的話,大臣們都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慈禧見狀,便詳說了其中原委。

原來,王法良寫的太和門的“門”字,最後一筆帶鉤,這本來是正確的寫法,但在皇宮裏就犯了大忌。按明清的規矩,紫禁城門額上的“門”字是絕不能帶鉤的。

這事兒和皇上有關。皇帝是真龍下界,天之驕子,龍是水中之物,水中之物大多怕鉤,像釣魚、釣蝦等,都得用鉤,龍當然也怕鉤呀,如果真龍一不留神,誤吞了魚鉤,那就麻煩了。

還有龍又是兩棲動物,在水中能遊水,在空中能飛騰,在陸地又有四爪,可以爬行。隻是他的四隻腿太短,爪子又長,爬行時必須要肚子著地。萬一出門時,一不留神,肚子被門下麵的鉤剮上了,“龍肚”大開,那還了得,所以為了真龍的安全,為了讓皇上高興,“門”字都不能帶鉤。

眾人聽了慈禧老佛爺的一番話,頻頻點頭。再仔細看看紫禁城內所寫的“門”字,還真沒有帶鉤的。

按照太後的旨意,王法良當場重新寫了“太和門”三個字,那最後一筆的鉤兒自然就沒有了。紫禁城中的怪現象

威嚴莊重的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帝生活和處理政事的中心。也是國家權利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