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藝術淺析
學苑
作者:張宏偉
唐代張懷.在《書斷》中說:“案行書者,後漢潁川劉德
所造也。即正書之小,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王.雲:晉世以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 ”這是對行書最早的釋義,也說明行書是書法藝術創造中一種十分活躍的書體。他還在《六體書論》中說:“不真不草,是曰行書。 ”在《書議》中說:“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 ”張懷.對行書的解釋多為曆來書論家所引用,影響深遠。但是,一些古書習慣把曆史成果歸功於一人,張懷.也受此局限,說行書係劉德
所造,其實作為一種書體,可以說劉德
對行書悉心整理,集其大成,其演變發展絕非一人一時能為。
一、行書概述
行書在日常應用當中有其獨特的優勢,書寫便捷流暢,結體美觀易識,最能符合毛筆的物理性能和人手的生理習慣。所以,從行書的藝術審美和實用功能上來說,行書的出現年代應遠遠地早於人們的習慣的認識。盡管從結體風格上來說,行書是在真、草之間,但行書並不是在楷書成熟之後才出現,草書也不是在行書的基礎上才發展,真、行、草三者隻是風格特征上的區分,沒有由此及彼的因果關係。從許多資料證明,行書的萌芽早在隸變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春秋晚期《侯馬盟書》中的個別筆畫形態,已經具備行書特征,戰國的簡牘字跡中,行書筆意的點畫更為明顯。由上述可知,行書在漢末三國已演變成型,東晉王羲之時代發展成熟並廣為流行。
行書主要可分為四類:一是晉唐經典行書;二是宋元明清文人性靈行書;三是明清大幅寫意行書;四是清代興起的碑體行書。
第一,晉唐經典行書。晉、唐是書法藝術的經典時代,從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一脈,成為“帖學正宗”。晉唐名跡是源頭活水,不可或缺,學習書法研習行書者,必須從中汲取營養。
第二,宋元明清文人性靈行書。這類行書以文人的“樂心、適意”為精神實旨,以晉唐經典行書為藝術範體,注重書寫性靈意趣,文人情懷,和經典行書相比,更加明顯地體現了書家個性氣息。清人梁
《評書帖》中說幾個朝代的書法風格“宋尚意,元、明尚態”,主要就是指行書而言的。
第三,明清大幅寫意行書。此類大幅豎式行書作品,墨法、章法都迥異於前,是“明清樣式”的突出特點,這是書法藝術從經典的書齋書法發展到了藝術化的廳堂書法。書法藝術至明清縱式寫意,才算真完成了從“一對一”的實用雅玩到“一對眾”巨幅藝術品的演化,對書法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種新的經典範式影響至今。
第四,清代興起的碑體行書。清代碑學的發展,“鄭燮、金農發其機,阮元導其源,鄧石如揚其波,包世臣、康有為助其瀾,始成巨流耳。 ”(《書法精論》),當時社會上對篆隸北碑的學習研究,為行書藝術發展提供了新的營養,促使形成了樸拙渾厚的行書麵貌,迥異既往,風格鮮明而獨特。
二、行書的筆法、字法、章法
第一,筆法。在書法藝術的幾種書體當中行書的用筆方法最為豐富,《宣和書譜》中說米芾自謂“善書者隻得一筆,我獨有四麵。 ”還有人說善用筆者能夠 “八麵出鋒 ”,意思是說筆鋒可以從任何方向、任何角度入紙、出紙,隨機生發。各種筆畫的造型隻要在統一審美風格下,可以有也應該有多種變化,才會生動活潑。行書的筆法要點,大致可用中側兼用、鋪收相合、切翻挫接、俯仰向背來概括。
中側兼用。中鋒和側鋒的不同用法效果,在晉唐經典小字行書當中並不明顯。我們現在學習行書,多用小字放大的範本來臨寫,造成了技法上的脫節。其實大字、小字各有其法,比較合理的做法是,臨古帖力求能同原帖大小,從紙、筆等工具材料方麵盡量靠近古帖,在自然書寫的狀態下,比較順暢自如地再現原帖形神,而不必去刻意關注筆鋒的正與側。說中側兼用,其實是指用筆要“自然和順”,不必機械地苛求所謂規則要求。筆鋒入紙前的形態有兩種,一是尖圓,二是扁平。如果用正確適當的提按使轉,這兩種情況都可以寫出中鋒效果,我們稱之為“圓筆中鋒”或“扁筆中鋒”,“圓筆中鋒”更接近晉唐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