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收相合。這一筆法特指用毫,也即筆入紙的程度。鋪毫和收毫互相結合,準確地使用“鋪毫”,能大大提高毛筆的表現力,使線條筆畫深厚沉實。但在鋪毫之後,還要能“收”起來,避免筆毫塌軟在紙上,這需要毛筆富有彈性,還要有正確的用筆方法。筆法是在毛筆的一定彈性範圍內說的,相對而言,寫小字行書對毛筆彈性要求較高,工具精良,“鋪、收”較易做到相合。寫大字行草要注意“調鋒”,可以在書寫過程中通過“轉筆”調鋒,有時也可以讓筆離開紙麵,調順後繼續書寫,這類技法,主要來源於書寫實踐。
切翻挫接。切主要指入筆和轉折處,應有用筆如刀的感覺,能發力於毫端,迅疾入紙,完成點畫的入紙造型。翻,是指在運筆過程當中,迅速改變行筆方向時,可用“翻”的方法,以保持筆勢暢達,氣息不斷。挫,指筆畫的末端的回鋒停頓動作,作篆隸是“回鋒”,作行書則用“挫”更適當,既是一種回收暫駐,也是蓄勢待發。接,是點畫之間的連接,有時要接得天衣無縫,氣息通暢,有時要接得對比和諧,豐富自然,需在實踐中反複揣摩體驗。
俯仰向背。俯仰主要指縱向的字中上下的筆畫,或上下字之間的筆勢筆意,可以筆斷意連的字勢,也可用實筆的縈帶。向背主要是指橫向的左右筆畫或行間的左右字,盡量自然形成地開合聚散,增加作品節奏意味。
第二,字法。行書字法可以從兩個方麵著力,一是字形,二是結構。字形豐富用法主要從古文字資料中選取,如王鐸的一些行書字法就是借鑒了篆隸。美觀的典型的字法結構是學習書法的主要內容,應在書寫實踐中自覺應用。
第三,章法。行書的章法布白最為豐富,因為其字形本身,可以偏於行楷或行草,所以章法複雜,處理手法也多樣。一點乃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章法的首要標準就是美觀自然,藝術傳達沒得信息,但對美的認識標準又不盡相同,書法藝術必須從傳統經典的作品中去汲取營養,建立起“古典美”的範式。傳統的“中和”之美,仍是行書章法的主要標準。如何從技法上去把握視覺的“度”?這種感覺和能力還要是從對經典書法作品的分析模仿中得來。
三、行書臨摹與創作
第一,臨摹。“臨摹 ——分析——總結——臨摹”是循環往複,逐步深入的學習過程。在一個循環當中,可以有意識地強化字帖中的某個方麵或字的某一特點,掌握住了以後,再找一個點,繼續琢磨。臨帖由營造良好的氛圍、準備合適的工具材料開始,就是唐代孫過庭《書譜》中說的“五合交臻,神融筆暢”,選符合性情的古帖佳本,從一點一畫,至一字二字,再一行兩行。入手選中的幾行要做深入全麵的分析,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動手、動腦同步,臨摹與研究同時,有所思,必有所悟有所得。
第二,創作。在臨摹有一定的心得之後,可以嚐試創作實踐。意臨也算是創作的一種,在把握住原帖精神的前提下,表現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者改變原帖的章法,或者強化其某些風格特點。明末清初大書法家王鐸的作品,就有不少就是意臨古人法帖。
第三,集古字創作。宋代米芾在《海嶽名言》中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 ”在集古字上下工夫,是繼承古法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原帖的風格換個內容,可用部分原帖中的字作為支撐,在能較好的把握該貼的特色之後逐漸蛻變脫帖,進入較為自由的創作書寫階段。之後,仍需繼續加強臨帖,適當關注創作的形式、技巧,重點提高文、史、哲等方麵修養,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品位。
張宏偉:許昌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