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校地共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 傳承發展機製的基本設想(3 / 3)

我們對校地共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機製的驅動力的深入研究,意在闡明各利益攸關者在新機製建設過程中的關切點所在,即資源投入與獲益期待成正比關係,任何投資均期望獲得合理的回報。從各利益相關方的投入來看,瑤族音樂文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投資,當地瑤族人民是瑤族音樂文化的所有者,也是瑤族音樂文化的基本載體,在新機製中應居於主體地位;政府擁有大量的行政資源,可以通過行政手段整合各種資源為瑤族音樂傳承發展所用,在新機製中理應居於主導地位,發揮資源整合功能;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區高校擁有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資源以及人才資源,在新機製中應居於重要地位,發揮資源聚集功能和教育傳承功能;恩主(消費群體)所構建的消費市場是瑤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必要因素,雜糅在廟會、紅白喜事等鄉村禮俗之中和節慶、比賽等政府語境內的消費行為,為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6]各方收益應當與其投資成正比例,即前文所述各利益相關方的基本需求應得到合理的關照和實現。      本文係廣西高等學校科研項目[201204LX436]、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2JGA218]、賀州學院科研項目[2011SKKY18]階段性成果。

注釋:

[1]覃德清:《漓江流域“小傳統”場境中的旅遊開發與文化保護》,《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2]譚紅春:《關於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反思——以中國瑤族盤王節為例》,《廣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3]黃玲:《試論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瑤族為例》,《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年第4期。

[4]肖學俊、韓芸霞:《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傳承的類型及策略》,《人民音樂》2012年第2期。

[5]單緯東、林倫倫:《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旅遊資源保護的製度安排》,《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6]趙倩:《鄉村禮俗與官方語境——內鄉縣宛梆劇團的生存空間及其恩主》,《中國音樂學》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