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時代,想要在荷蘭生產出同景德鎮一樣精美的瓷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進口了景德鎮的陶瓷白釉和青花顏料,仍無法燒製和景德鎮一樣的瓷器,因為瓷器的質量和土坯有著密切的關係。景德鎮的天然高嶺土無人能及,而荷蘭隻出產一種紅粘土和白色陶土。於是技師們想盡各種辦法,在白色陶土的外麵施化妝土,想讓荷蘭陶也能白皙透明。經過多年的研製,最終燒製出模仿景德鎮青花瓷器的白釉藍花“代爾夫特藍陶”。製陶業因此在荷蘭蓬勃地發展起來。從17世紀後半期開始,“代爾夫特”藍陶的製作工藝在全歐洲處於領先地位。那時,如能買到一件 “代爾夫特”藍陶,將被看做是“榮譽、幸福以至財富的象征”。
在最初的階段,皇家代爾夫特藍陶多數畫麵從裝飾紋樣到繪畫方法完全模仿景德鎮青花瓷最流行的圖案。無疑,代爾夫特是仿製景德鎮青花瓷器最成功的。經過幾百年的錘煉,慢慢滲入更適合歐洲人喜愛的紋飾特征,以誇張的飛鳥、花卉和蚊蟲的方式突出並真實地刻畫了春夏季節,同時又描繪了中國式的貴族生活,主題雖為中國風格,卻在描繪時使用充滿歐洲氣息的複雜紋飾,這實質上也影射了當時由貿易帶來的中西文化交流。
今天的代爾夫特藍陶吸收了景德鎮瓷器的釉質特點和青花繪製技術,開始嚐試研發屬於他們自己的釉料及樣式,並發明了更多區別於景德鎮的器型和不同的用處,也創出了具有代爾夫特陶器特色的精美圖案。雖然代爾夫特藍陶源自對景德鎮青花瓷的模仿,但是在繪製上,代爾夫特藍陶與景德鎮青花瓷相較而言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更多表現明暗色彩對比,實現空間與體積的塑造以再現油畫的效果。最讓人讚歎的是,倫勃朗的名作《夜巡》被以一比一的尺寸製作為一幅巨型青花瓷磚畫。這件作品代表代爾夫特藍陶目前最高繪畫水平,是兩位已經退休的老畫師從 1999年開始製作,用了大約一年零兩個月時間才完成。為重現倫勃朗的名畫,他們共燒製了 480塊瓷片。
由於工藝複雜、產品精美及手工繪製等原因,代爾夫特陶瓷工廠出品的藍陶售價不菲,僅僅一個 10厘米大小的物件,就要賣到近百歐元。歐洲經濟的不景氣,昂貴的售價使得這樣的傳統工藝品在近年來也麵臨著市場萎縮的處境,代爾夫特因此在傳統基調中開始尋找新的機遇和可能。除了生產傳統的工藝品以及日用品,皇家代爾夫特瓷器廠還定期嚐試具有挑戰性的藝術項目,邀請新銳設計師進行創新並純粹的設計,使產品更加適應現代社會,希望能在悠久的傳統與現代生活方式之間達到平衡,並歡愉日常的生活。他們已製造了一係列歐式藝術風格的嶄新瓷器,絕妙的設計與獨一無二的手工繪製已積極融入了日常生活中。
今天的皇家代爾夫特藍陶工廠似乎更像是一個陶瓷博物館,集展覽館,博物館,體驗館和製作工廠為一體,全方位地介紹皇家陶瓷工廠的曆史發展進程、製作工序等。人們可以看到藍陶的整個繪製過程依然秉持傳統手工方法,在低溫燒製後的素坯上由畫工參照指定紋飾手工繪製完成。繪製的方式依然和景德鎮一樣,首先把紋飾拷貝到素坯上,然後勾線、填色分水。
當歐洲人把收藏中國瓷器尤其是景德鎮瓷器作為炫耀財富的手段時,他們的審美意識必然會發生某種潛移默化的轉變,雖然已找不到中國明代青花瓷上那種“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但是那種藍,仍有一種熟悉的“天涯若比鄰”的感覺,依然透露出與景德鎮青花瓷極為相似的韻味。
由於歐洲經濟的不景氣,皇家代爾夫特藍陶的銷量收到極大的衝擊,工廠的工作人員慢慢減少,有些產品已經屬於停產狀態。代爾夫特像是那個 400年前製陶業輝煌過往中僅存的標本,在歲月裏慢慢打磨它的光澤。通過近年代爾夫特陶瓷工廠邀請設計師詮釋完全不同於傳統青花的方式,使我們可以相信它是一粒種子,積蓄著荷蘭製陶技術的精華,等待著某個時刻的再度綻放。
結語
我在皇家代爾夫特藍陶的麵容上尋找屬於景德鎮的線索和依據。與其說是在尋找景德鎮,不如說是在尋找能夠讓景德鎮完整的部分,它讓我們有機會看到鏡子對麵的另一個自己。當我們麵對物質審視精神,卻發現 400年前景德鎮某種值得敬畏的東西,竟像一陣風從我們身邊經過。這聲音漸行漸遠,成為一種記憶和不可確定的召喚。
張淩雲:景德鎮陶瓷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