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並且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中國陶瓷文化發展的現實中,傳統文化因素的形成具有悠久的發展史,並且積澱了大量優秀文化遺產,這是世界其他民族都無法比擬的。但是,這既不是我們坐享其成的理由,也不是我們妄自菲薄的談資,而是我們發展陶瓷文化的現實基礎。因而,就目前陶瓷文化教育而言,基於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基礎,在陶瓷文化教育的專業設置中,傾向於陶瓷工藝美術文化教育方向應該屬於重要內容。
三
陶瓷生產的發展與逐步擴大化,與任何生產的發展一樣,均必須結合現實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進行,並在逐步提高現實生產力的基礎上,以適合之的思維及運作模式進行。
在中國陶瓷發展的曆史上,生產力水平十分先進,這是由傳統社會文化現實的發展狀況決定的。在生產上,主要表現在手工製作技術方麵,它以陶瓷材料為媒介,一方麵體現在對陶瓷造物材料的認識及其發展水平上,另一方麵體現在造型創意及其實現的思維及方式和方法上。就曆史與現實狀況看來,陶瓷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是持續不斷進行的。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就開始製作與利用陶器為生產和生活服務了。隨後,在製陶過程逐漸認識與利用材料並發明了瓷器。瓷器的發明與利用,不僅是科學技術發展標示,也是中國社會文明逐漸進步的標誌。可以說,瓷器的不斷發展,是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發展與進步的顯著標誌之一。
然而,世界工業革命,實質上是生產力及其技術的革命,它以生產力革命為標誌極大地促進了人類造物水平的提高。在西方,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所引起的一場技術革命。而在相對落後的東方民族,適合現代技術發展與應用的社會生產力的客觀環境並沒有發展成熟,此時,所發展起來的現代化生產力顯然與西方民族具有本質上的差異。換句話說,在東方民族吸收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因素進入自身生產力體係,是有選擇性的。因此,在中國傳統陶瓷生產領域采用西方設計理念及其運作,充滿了盲目性。這在乘改革之潮流行進中的景德鎮陶瓷生產之發展狀況中看到了實際文化經濟效應。
一方麵,國有企業的改製,恢複了昔日景德鎮陶瓷生產的勞動力組織與運作形式調動了屬於手工製作的勞動力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智慧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麵,國有企業的規模性退出,恢複了昔日景德鎮陶瓷製作以手工為主的造型與裝飾製作方式,使閑置起來的勞動力重新回到生產崗位之上。基於上述兩個方麵的情況,在景德鎮陶瓷生產中逐步恢複適合客觀社會生產力發展需要的陶瓷生產,以及由此所決定的陶瓷文化教育所取得的社會文化經濟效益是有目共睹的。總之,陶瓷文化逐漸發展與豐富的事實,證明它是圍繞社會文化生活需要而進行的、合乎社會生產規律的文化運作體係,人們隻有按照它所具有的規律性進行生產與利用,方能取得預想的效果。
陶瓷生產及其文化運作有其合乎社會性的規律,這不論從曆史的角度,還是從現實的角度思考都是這樣的:陶瓷文化之所以發展,是基於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與非物質文化生活之需要並圍繞生產與利用展開的。它具有客觀的依據及其生產運作方式,任何企圖突破甚至取代這種客觀存在的生產力的思維及其策略,事實上都是不明智的。當然,這是在犯了錯誤之後並得到沉痛教訓之後的心理感應。
參考文獻:
1.李蒲星:《西方美術文化發展史》,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國矽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3.何人可:《工業設計史》,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