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陶瓷文化(1 / 2)

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陶瓷文化

瓷韻

作者:朱彬

從曆史上看,中國陶瓷生產一直圍繞著技術進步在不斷發展與提升,也可以說,生產力的發展,對陶瓷生產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近現代以來,世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發展,更加促進了中國陶瓷生產及其文化的發展,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生產力直接或間接對陶瓷生產及其利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於是,在中國陶瓷生產領域建立了近、現代工業化生產體係,以及由工業化生產倡導的陶瓷藝術設計及其文化教育在中國也逐漸發展起來,這與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發生了矛盾。一方麵,早年在中國陶瓷生產領域全麵拋棄了陶瓷生產的傳統思維及其運作模式;另一方麵,高等教育及其學術界也將重點放在了現代設計領域。

在經過長期實踐之後,這種思維及運作模式無不與中國陶瓷文化發生一定的矛盾衝突。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製度發生巨變,在陶瓷生產領域進行了一次重大的生產革命,生產組織者將中國傳統生產陶瓷的流程幾乎全部拋棄,而采用了近現代工業化生產線。這樣,與陶瓷工業化生產相適合的勞動力就需要更新換代,以適應現代化的生產。當時,基本上采取技術培訓的方式,甚至將勞動力選送到西方工業發達國家進行學習。然而,這種勞動力的主觀變革,將一大批具有傳統技術的瓷工擱置一旁。

時過境遷,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中國改革步伐的逐漸加快,在陶瓷生產行業中又一次麵臨著生產力的變革,那就是屬於公有製性質的陶瓷廠家開始轉軌,縮小生產規模,甚至一些廠家紛紛倒閉。這樣,原本工作在國營瓷廠中的工人開始走上了自謀生計的道路。在中國社會如此的變革中,瓷都景德鎮是曆經巨變最為深刻的地方,從傳統手工藝瓷工到產業工人,再從產業工人到小陶瓷作坊技師,人們在百感交集與無奈中經受這種文化巨變洗禮。在經過兩次搖擺之後,景德鎮陶瓷生產基本恢複了傳統時代的平靜。這實際上也代表了中國陶瓷文化發展的方向,它是基於傳統文化厚重積澱及其持續發展所形成的文化曆史與環境中所具有生產力資源,而不是依照主觀願望來進行建構的。

為迎合現代化的陶瓷生產發展,在中國高等教育中,摒棄了傳統的工藝美術教育而全部采用西方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以至培養了大量閑置的陶瓷文化人才。這樣,陶瓷文化教育不得不進行重新思考與定位,即恢複以工藝美術為主要內容的陶瓷文化教育勢在必行。

在文化運作體係中,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故此,文化變革需要符合社會客觀的規律,否則,會造成巨大的社會文化資源浪費。例如,原本在中國文化教育領域傾向於工藝美術教育方向的陶瓷文化教育,為了適應一種所謂的現代化需要,很快為傾向於現代設計的陶瓷文化教育所取代,例如,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合並於清華大學,隨之專業設立與建設也傾向於設計教育。於是,在中國高等教育中,工藝美術文化教育銷聲匿跡了。

然而,經曆過去這種文化巨變尷尬的人,與目睹當今中國陶瓷文化產業發展多元實際的人,都可以明確地證實:在中國現實的陶瓷文化領域,仍然存在並將長期延續的勞動力資源,絕大多數依然是具有精湛技術的傳統手工業者,這是現存的巨大的勞動大軍。這裏,我們並不否認客觀存在的、符合現代化生產的文化環境及其影響下的陶瓷文化產業化發展方向,但是,我們更不能忽視前者。在此,舉一個最為現實的例子,景德鎮陶瓷學院培養一批又一批屬於現代藝術設計的陶瓷文化人才,其中,走向外地的畢業生絕大部分不是轉行,就是在陶瓷文化運作中 “小打小鬧”,而留在景德鎮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包括本科、碩士研究生在內),幾乎沒有脫離手工藝製作的文化範疇。因此,擺在陶瓷文化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專業設置如何適合當今陶瓷文化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