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漫談生態攝影技法之怎樣接近被攝體(2 / 2)

接近目標物種的拍攝方法

1.駕車尋找法。生態攝影人通常把此種方法叫做“車拍”,是攝影人駕車追尋拍攝目標,或在已知的若幹個拍攝點往返尋找拍攝,找到拍攝目標物種時,由於攝影人不下車,隻在車拍攝,動物就會認為這家夥不是人,不會傷害它,因此,不會立刻跑掉,我們便可以在較近的距離進行拍攝。

2.守株待兔法。在目標動物活動範圍內經過觀察,一旦確定是野生動物經常出入或站腳的巢穴、棲位、飲水處等相對固定的目標點,就不必再東奔西跑了,在距離不遠處架起帳篷,攝影人隱蔽進去,或將照相機裝上遙控、固定和偽裝好,耐心等待目標物種出現,伺機拍攝即可, 故稱“守株待兔”法。

3.聲食引誘法。也叫“誘拍”,有人對誘拍頗有微詞,其實對於專業的科考攝影而言,隻要我們不會傷害到它們,為了達到科研和更好地保護它們的目的而實施誘拍,未嚐不可。“聲誘”是當你在現場看不到要拍攝的物種,卻又能夠聽到該物種的叫聲時,可使用錄音機將其叫聲錄下來,然後再播放出來,最好是反複錄放。野生動物的領地權習性,決定了它一定會出來並且走近你一探究竟。“食誘”是在已知的某一物種的覓食地點,準備好它們喜歡吃的食物即可。

怎樣確定最佳拍攝距離

在前麵介紹的三種拍攝方法,基本上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確定拍攝距離。但是,從保護生態角度出發,在不驚擾野生動物、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生態攝影,是對每一個生態攝影人的基本要求。所以,如何確定拍攝距離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1.根據安全距離確定。所謂安全距離,是指不至於驚擾野生動物的距離,和不至於被野生動物攻擊到的距離。這種安全距離的長短是因物而異的,沒有固定的尺寸。總之牢記兩個不至於就對了。

2.根據拍攝目的確定。拍攝目的會決定景別的大小,在使用固定焦距鏡頭的前提下,拍攝距離也就不言自明了。比如我們需要拍攝一個野生動物遷徙的場麵,那至少要有全景景別,如果備用的鏡頭有80毫米、200毫米、400毫米3隻,無論使用哪一隻,隻要從取景框裏一看,就知道應該在多遠的距離拍攝了。

3.根據鏡頭性能確定。每一隻鏡頭都標明了最近拍攝距離指數,所以,一定要在這個指數以外的距離去取景拍攝。比如,我們常用的600毫米F4定焦距鏡頭,最近拍攝距離為5.5米,如果要拍攝很小的昆蟲,最近也不能短於5.5米,否則就無法成像了。如果我們換上100毫米微距鏡頭再拍攝,那就大不一樣了,拍攝物距短了,取得物像大了。因此,我們應該了解自己手裏每一隻鏡頭的特性和最近拍攝距離,使其物盡其用。以求得心應手,隨時確定拍攝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