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生態攝影技法之怎樣接近被攝體
攝影漫談
作者:德治
人所共知,要想看清楚某一物體,就要盡量去接近它,使其在可視範圍之內,攝影亦如此。因此,接近被攝體,選擇適當的物距拍攝,是取得明晰物像的根本保證。
對於生態攝影初學者而言,到哪兒去尋找被攝體目標?距離多遠合適?怎樣接近被攝體?都是十分現實的重要問題。
怎樣尋找被攝體目標
要拍攝野生動物,事先了解一下目標物種的自然分布、棲息地和遷徙路徑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說是出發前必須的功課。到達拍攝目的地後,如果可能,最好先谘詢當地放牧人,了解一下拍攝目標物種的出沒地點。動物和人一樣都有固定的行動時間、路線和活動範圍等生活規律。
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主要有:
1.巢穴與棲位。在動物王國裏,巢穴不一定就是家,尤其是遷徙鳥類,巢穴隻是它們孵化和育雛的場所。就鳥類而言,在孵化期間,往往是雌雄兩鳥輪換進行孵化。一隻在巢裏孵化,另一隻負責外出捕食或采集築巢材料,或在距離巢位不遠處的位置上守護。這個位置往往是固定的,而且和巢穴一樣重要不容侵犯,這個位置就叫棲位。當小鳥能夠飛出巢一段時間後,便不再返回窄小的巢中,而是在棲位上過夜休息。除此之外,鳥兒還有一個位置叫瞭望點。鳥類和許多種獸類一樣,都有很強的警惕性,在回到巢穴之前,總是先在一個製高點或隱蔽處向巢穴四周瞭望觀察一陣,確認沒有危險後才進入巢穴。瞭望點是公用的,可能有許多不同的鳥種入巢前在此落腳,所以瞭望點也是很好的拍攝目標位置。鳥類的固定棲位和瞭望點比較好找,隻要發現有積累的鳥類糞便,那糞便上邊的樹枝或旁邊的石頭等物體一定是鳥的固定出沒點。
2.覓食場與飲水處。動物用餐不像人類,吃喝一並解決,而是在兩個或更多個場所進行,凡是覓食和飲水的地方都是拍攝目標點。經驗證明,尋找水鳥的覓食場和尋找林鳥的飲水處比尋找它們的巢穴相對容易。在一些類似覓食場、飲水處的地方,如果尋找到了它們的爪印或糞便,那便可確定這裏是目標拍攝點。覓食場與飲水處一般不專屬於某一物種,在這裏或許能夠拍攝到若幹物種。
3.休閑地與路徑。野生動物吃飽喝足後,就會離開覓食場和飲水處,在活動領域的路徑上開辟一個求偶、玩耍、修養之地,可謂休閑地。這裏是能夠拍攝到精彩瞬間的最佳目標地。尤其在野生動物的發情期,它們有些不管不顧,放鬆了警惕性,很容易接近拍攝。對於難得一見的野生動物,其經常行走的路線所謂路徑,也是我們記錄它們形象和行蹤的目標點,在這樣的位置最好是用無人值守的紅外線觸發拍攝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