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石傳奇

珍品彙

作者:阿木

靈璧石是傳統四大名石(靈璧石、太湖石、雨花石、英徳石)之首,又被稱為磬石、八音石,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被玩家重視,沉寂多年後,近年有走熱趨勢,升值潛力不小。

2014年5月初,在瀚海春拍的賞石專場,靈璧石成為主角,成交率九成以上,單件價格在4000元到兩三萬元之間。對藏家來說,價格不離譜,值得一試。靈璧石是傳統四大名石(靈璧石、太湖石、雨花石、英德石)之首,又被稱為磬石、八音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被玩家重視,沉寂多年後,近年有走熱趨勢,升值潛力不小。

近年來的收藏市場日益向多元化、細分化發展,除了傳統的書畫、瓷器等,中國傳統的賞石收藏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重回人們視線後,近年更加獲得人們的關注。在2014年的春拍中,一些拍賣公司設立了奇石、賞石專場。除了尚為平易的價格和潛在的升值空間,人們對傳統賞石文化的重新認知,也是走熱的重要原因。

靈璧一石天下奇

中國人對於石頭的喜愛由來已久,追溯到中國文化的源頭,自石器時代始,出於對大自然的敬畏,人們形成對山水、巨石和靈石的自然崇拜。發展到先秦時代,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將人的美好品德與自然山水聯係在一起,形成東方韻味的山水審美意識,同時也孕育了中國的賞石文化。而曆經9億年形成的靈璧石,以其優越的天然特性受到古人的青睞,成為中國傳統賞石四大名石之首。

靈璧石產於安徽省宿州靈璧縣,曾被乾隆皇帝譽為“天下第一石”。但靈璧石最早登上曆史舞台,並非以賞石的麵目出現。至少在3000年前的商代,人們就已經開始發掘靈璧石,用來製作當時重要的樂器——磬。《尚書·禹貢》中記載的“泗濱浮磬”,被普遍認為即現今的靈璧石。1950年春河南安陽市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商代大石磬,即為靈璧石所製。

靈璧石叩擊時能夠發出悠揚清越有餘韻的聲響,《洞天清錄·怪石辨》中載“扣之聲清越如金玉”,宋人方岩曾讚“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靈璧石獨特的音聲效果源於礦物結構的單一和微晶結構,石質本身也較致密。同一塊靈璧石的不同部位,由於成分和結構的細微差異,敲擊時的發音也有所不同,因此被稱為“八音石”。不談其他,隻這一點就足以引起人們對靈璧石的追賞。

作為賞石的靈璧石更是獲得眾多文人雅士的喜愛。宋代葉夢得曾記述自己獲得一塊心儀的靈璧石的經過。他在經過靈璧縣時正生病臥於舟中,偶然得見一靈璧石,極喜愛,需八百金,而他身上的錢卻不夠,當他終於借錢湊夠將之買下後,高興得病都好了,晚上都抱著石頭睡覺。

賞石四大標準

區區一塊靈璧石,何以使人癡狂若此?我們不得不提到“形、質、色、紋”這些賞石的硬指標。

宋代孔傳認為“天地至精之氣,結而為石,負土而出,狀為奇怪”,人們對於石頭的喜愛並非賞其優美,而是賞其粗糲、質拙、怪奇,甚至是醜所帶來的陽剛之美,引起人們對於天地造化之崇高的讚歎。宋代書法家米芾將這種怪奇具體分為“瘦、皺、透、漏”四大要素,成為後來評價賞石的通行標準,這也可作為對靈璧石典型形態的描述。可以這樣說,這四條標準即是在以靈璧石為代表的傳統賞石審美的基礎上產生的。

在這四點當中,除了“皺”略和紋理相關,其他三大要素主要著眼於賞石整體之形。“瘦”指賞石要嶙峋有骨,挺拔有氣,“透”和“漏”則指賞石之中有洞穴縱橫曲折,要玲瓏有致、通透奇巧。總體而言,古人對於賞石的審美似傾向於“飄飄有淩雲之氣”,或又似《世說》中對嵇康(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的描述“岩岩若孤鬆之獨立”、“傀俄若玉山之將崩”。不可否認,文人雅士對於石頭的喜愛是摻雜著思辨色彩的。清四川總督趙爾豐解釋他為什麼愛石時說:“石體堅貞,不以柔媚悅人。孤高介節,君子也。吾將以為師。石性沉靜,不隨波逐流,然叩之溫潤純粹,良士也。吾樂與為友。”這也成為東方賞石與西方賞石在理念層麵的主要區別。東方賞石更關注賞石的質感、形態所引起的心靈感受,即所謂意韻、境界;而西方賞石則更關注賞石的礦物組成、地質成因等等科學、物質層麵的探討。

作為優秀的賞石,靈璧石質地致密堅硬,摩氏硬度在4-7之間,比同為四大名石的太湖石、英德石的硬度都要高,最利於長期收藏、把玩。長期放置戶外的靈璧石,顏色一般為灰色或青灰色,加上凹凸褶皺的石膚,有蒼勁古樸之感,在雨淋霧潤之後則呈現典型的青黑色,青潤雅致。在室內長期把玩的靈璧石,則黝黑潤澤猶如碧玉,質感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