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宗劍 諦聽瓷之音
珍品彙
作者:宮國瑞
青瓷之美,兩宋為最。在索宗劍先生看來:“宋瓷之所以成為一個曆史時期的文化概念,在於它的細潔淨潤、色調單純、趣味高雅。它上與唐之鮮豔、下與明清之俗麗都迥然不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以與河姆渡文化關聯較為密切的原始青瓷為例, 起源於商朝,之後,西周、春秋戰國、東漢及北宋,均有遺址發現,皆被考古證實,其藝術成就令世人矚目。公元851年, 阿拉伯商人蘇雷在中國遊記中極力讚揚中國青瓷,英文將“中國”譯為“CHINA(陶瓷)”,可溯源於此。
青瓷之美,兩宋為最。在索宗劍先生看來:“宋瓷之所以成為一個曆史時期的文化概念,在於它的細潔淨潤、色調單純、趣味高雅。它上與唐之鮮豔、下與明清之俗麗都迥然不同。”
索宗劍是北京古陶瓷研究所研究員,並擔任所長。他是我國著名瓷器研究專家,青瓷泰鬥。索先生潛心研究中國陶瓷30餘年,足跡踏遍全國各地古窯址,一直孜孜不倦地對失傳的古代名瓷名窯進行研究、挖掘和整理。2010年起,擔任中華文化遺產名瓷名窯恢複立項工作委員會主任。
`
融入青瓷之美
索先生幼承庭訓,年少時便博聞強識。大學時,在北京大學讀中文,學文史、通史和考古學。1968年分配到北京市建委工作。他拉得一手好琴(小提琴),開始在工會搞宣傳,後被借調到北京新影樂團工作。索先生有著良好的音樂天賦,很小的時候就能夠感覺到音符的律動之美。但內心深處,他渴望的是另一種別樣的美麗——陶瓷的凝重之美。
憑著自己深厚的文史和考古學養,1986年,索先生如願以償來到北京古陶瓷研究所工作,自此揭開了他人生中最為壯觀的一頁。經過十年的閉門苦讀,潛心鑽研,索先生逐漸創立並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1989年秋季廣州展覽會,他的作品引起了非同一般的轟動。1990年夏季香港博覽會,他參展的“粉青加彩花澆壺”榮獲了大會最高獎項——特別金獎。
對於取得的藝術成就,索先生並未自傲與迷失,而是如藝術大師尹瘦石所言:“他遵循著一條自強不息的行動準則,以一種剛直不屈的頑強精神,在作陶、治學的法則中拋開種種幹擾與糾葛,在一次次挫折、失敗的困境中與命運進行積極的抗爭而不喪失人的尊嚴。”此後,索先生陸續出版了《中國青瓷——北宋名窯的研究》《五窯軒叢書》等著作。他的專著以宋瓷為主體,對其所蘊涵的曆史、藝術、科學的價值和審美情趣進行了較為全麵的探索和研究,並圍繞著宋徽宗趙佶與“五大名窯”的關係問題及金元以後數百年的學術爭論進行了較為客觀的分析和評述。這些研究對當今文物鑒定、鑒賞和收藏都具有指導性意義。
2006年,文物界一樁鑒寶“公案”備受世人關注。僑商羅氏的一件價值為5000萬美元的南宋官窯貫耳瓶,在經曆了一場漫長的鑒定風波之後,才被認定是真品。《溫州日報》跟蹤報道了事情的全過程:貫耳瓶首先經北京琉璃廠文物商店鑒定,被認為是贗品;後經中國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專家意見是“偏向於清末民初仿宋”;又經中國國家博物館光譜儀測試,被認為鋁含量高,年代要晚;然後,北京故宮博物院陶瓷組的專家們推斷其為“清仿宋”。
最後,羅氏找到了北京古陶瓷研究所所長索宗劍。索先生看後一錘定音——南宋官窯貫耳瓶。至此,羅氏的鑒寶之旅終於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事後,索先生在專業雜誌上發表“南宋官窯再認識”一文,從器物的造型、用途、工藝、色澤、胎骨等五個方麵,對南宋粉青釉弦紋貫耳瓶進行了全麵、深入、專業的解構與鑒賞。業內人士無不心悅誠服,深以為然。
由於藝術造詣極高,索先生屢屢被委以製作國禮之重任:2005年,應博鼇亞洲論壇籌委會的邀請,精心設計國禮“華夏瓶”;2007年,主持設計“天、地、人”係列作品,以最高禮遇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2013年,索先生受聘美國書畫藝術研究院院士。2014年,索先生受聘中美藝術家聯合會榮譽副會長,並被授予中美藝術家聯合會榮譽副會長特聘證書。
弘揚宋瓷大美
索先生心目中的陶瓷世界是一個蘊藏著美的國度。畢竟,曆經千年的陶瓷文化精彩紛呈,一路璀璨,展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的精神世界和審美情懷。
北宋以“鬱鬱乎文哉”著稱,索先生認為:“這一時期大概是中國古代曆史上文化最發達的時期。上自皇帝本人、官僚巨宦,下到各級官吏和地主士紳,構成了一個比唐代遠為龐大也更有文化教養的階級或階層。陶瓷藝術上,自然的還原和詩意的追求是基本符合這個階級在太平盛世中發展起來的審美趣味的。這是一種雖優雅卻含蓄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