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合唱指揮的案頭工作(2 / 3)

總譜研讀,英譯為Score Reading,這是指揮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合唱的總譜研讀與交響樂的總譜研讀一樣,一般都有三個步驟:首先是用眼睛“閱讀”總譜,把譜子當中的旋律讀出來,因為當今的合唱作品極少是用同一個聲部從頭到尾演唱下來的,旋律可能在不同的聲部出現,因此可以先把旋律劃出來,熟悉旋律的基本線條,掌握其樂句和情感的脈絡,並把它完整熟練地演唱。第二個步驟就是在鋼琴上把合唱總譜彈出來,想象總體的合唱音響,感受作品的和聲進行,建立準確的作品結構概念。在彈奏總譜時可以左手兩個聲部,右手兩個聲部,也可以左手一個聲部,右手三個聲部。合唱部分彈奏完成後,指揮對作品就有了總體的音響概念,此時必須對作品中的重難點進行梳理分析。如果是有鋼琴伴奏的作品,此時就要找兩個人來用雙鋼琴完整演奏作品,一個人彈鋼琴伴奏,一個人彈合唱部分。因為合唱的鋼琴伴奏也是作品的一個聲部,它與合唱的演唱部分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有的合唱作品中的某個樂句或樂段甚至由鋼琴擔任主旋律,合唱為伴唱,因此用雙鋼琴演奏合唱作品才能準確表達有鋼琴伴奏的合唱作品。第三個步驟就是背譜,隻有準確地把譜子的每個聲部都背下來,才能在排練的過程中做到胸有成竹。著名指揮大師嚴良堃曾經說過:“指揮要把譜子裝在腦子裏,而不是把腦子裝在譜子裏。”

三、風格定位

在分析完作品並認真研讀總譜後,接下來就要準確定位作品的風格。對西方合唱作品首先要明確其是哪一類型的作品。古典作品、流行合唱、歌劇合唱、現代作品以及後現代作品對合唱的音色、音響感都有不同的要求。即使同是古典作品,不同時期的作品也有較大的差別,如中世紀的合唱作品與文藝複興時期的合唱作品的風格就不同。中國合唱作品更是要區分它們是藝術歌曲、民歌合唱、現代作品、流行合唱,還是原生態的合唱,因為它們對演唱的聲音、情緒的表達、舞台的表現都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來說主旋律題材的合唱作品要求聲音高亢明亮、情緒飽滿激昂;藝術性較強的作品要求聲音輕柔優美、聲部和諧均衡;民歌合唱類的作品則要求聲音具有民族聲樂演唱的特點,舞台表現上更具有民族特色,比如穿戴民族服飾或運用少數民族特有的伴奏樂器等等;而流行合唱則更強調豐富的舞台調度與表演。現代合唱作品則更多的是多元文化風格的一種拚貼。比如,南開大學合唱團演唱的《盛世梨園情》把京劇中的唱、念、做、打等形式加入作品的表演中,是戲曲與合唱的一種結合;而該團演唱的另一首作品《天地太極》則把中華武術與中國書法藝術拚貼到合唱作品中。由此可見,當下的合唱作品可以說是五彩斑斕,作為指揮在排練前準確定位作品的風格是特別重要的,因為隻有把握了作品的風格特點,才能選擇適合作品的音色特點和適宜作品的舞台表演,當然這對指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排練計劃

指揮的排練計劃是為一首作品的完成擬定一個總體的規劃,既要有時間的安排,又要有內容的安排,同時還要預估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因此指揮的排練計劃要詳盡而全麵。如果有演出或比賽的任務,則要根據時間進度的長短做出適當的安排。而具體到每次的排練都要有詳盡的計劃,要把對作品的分析、總譜的閱讀以及風格的定位融入到排練計劃中去。排練中作品的教唱、學唱、分聲部練習、合成、細排等這些步驟也都要列入到計劃中,但更為重要的是合唱的聲音訓練這一大塊的練習需要認真地規劃,並保證訓練的時間。合唱是聲樂藝術的一個門類,首先應對聲音有要求、有訓練,因此合唱的聲音訓練在每次的排練中都要有明確的計劃安排,通常一次2小時的排練,至少要有45分鍾到1個小時的聲音訓練時間。具體安排建議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