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幕已拉開(3 / 3)

北京三拓旗劇團在“閃光劇院”(theatre de l’Etincelle)帶來了趙淼的形體戲劇《失歌》。作品由9個小單元組成,在西方形體戲劇形式中融入了中國傳統儺戲的元素,展現人們麵對“失去”時的內心感受和情感體驗。三拓旗劇團更為引人注目的舉動是他們租下了有25年曆史的“閃光劇院”,開辦了三拓旗(巴黎)戲劇公司,獨立在海外經營劇場。趙淼希望今後借此邀請世界各地的優秀形體戲劇作品來劇院演出,打造一個國際性形體戲劇劇場,這無疑具有開拓意義。

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帶來的這三家劇團都參加過前幾屆戲劇節,而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則是首次來到阿維尼翁演出,他們帶來了三部作品:《飯碗》、《某君》和《我呼吸》。《飯碗》是在法國對華文化教育中心的支持下,中德法合作創作的一部小劇場話劇。編劇來自德國,導演則來自法國,由中國演員演繹。該劇用現代化手法講述了現代社會對個人生存方式的影響。《某君》則講述了世界末日之後,自詡為救世主的顏浩年少輝煌與成長陣痛的故事。演員用自己的肢體動作和語言表現,將一個荒誕的時代展現於觀眾眼前。《我呼吸》講述了一個被抑鬱症折磨的醫生自我救贖的故事,英國簡妮絲·克雷克斯頓舞蹈團舞蹈家簡妮絲女士為《我呼吸》貢獻了大量的形體和舞蹈設計。

在戲劇院校方麵,上海戲劇學院繼2011年與黑橡樹劇院合作演出《西廂記》取得巨大成功之後,本次又和阿維尼翁另一家常駐劇院——中央市場劇院合作,呈現了由法方阿蘭·迪馬爾(Alain Timar)和上海戲劇學院洪彬老師合作導演的《皇帝正在駕崩》一劇。這部探討死亡和權利的尤奈斯庫的荒誕派作品對於上戲的6名青年演員來說頗具挑戰性。導演對道具的運用別具匠心,舞美充滿衝擊力又富有詩意,“這部作品用新穎的導演方式讓人們重新審視尤奈斯庫的作品,也讓人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年輕人對於西方戲劇的詮釋”(《OFF之聲》)。法國媒體也對上戲學生的演出給予了肯定:“這些中國年輕演員富有才華,渴望向阿維尼翁觀眾們獻上自己的才藝。”(《OFF之聲》);“充滿活力的演員給角色賦予了現代性。”(《馬賽報》)

從上述幾家受邀參加阿維尼翁戲劇節的單位我們不難看出,中國戲劇人和戲劇節的合作更加多樣化,從官方邀請、學校交流合作到獨立經營劇場,不斷開拓的合作方式有利於更多的中國年輕戲劇人走出國門。而在演出作品的內容上,並不是用一些討巧的中國元素去吸引眼球,而是著力於表現當代中國的真實狀態和真實情感,讓觀眾了解中國當代戲劇的真實樣貌,這一種真誠的態度尤為值得肯定。

除了中國大陸的作品,值得一提的,還有戲劇節上中國台灣地區的演出。

台灣今年共有四部作品通過篩選,最後受到巴黎台灣文化中心的資助赴法在戲劇節OFF單元演出。這樣的合作形式由來已久,劇團主要從台灣官方得到國際旅費的讚助,而戲劇節為劇團免費提供場地,每年都在絲品劇院(Theatre de la condition des soies)演出,所得收入直接歸劇團所有。今年選拔的四部作品形式各有不同,包括了話劇、音樂、馬戲、舞蹈等,力圖展示出台灣當代演藝發展的獨特魅力。

舞劇《魔弓》(Fabrication)將日常生活中的動作轉化成舞蹈語言,並將魔術融入其中,探索喧鬧嘈雜的當今社會中,每個人心中隱藏的美。獻上此部作品的“長弓舞蹈劇場”由舞蹈之家張家四兄弟所組成。2012年他們的創作曾入圍巴黎市立劇院舉辦的舞蹈比賽並受邀前往巴黎演出。

夾角拖劇團的《啟航》(Mettez les voiles!)運用了溜溜球、水晶球、雜耍、木偶、投影等表演手段講述了一個尋找寶藏的故事,展示出了台灣馬戲表演的獨特風格。

“體相舞蹈劇場”的《R先生》(Mr.R)表現的是個人在生存中不同場景下的不同麵孔。編舞李明正運用了很多視覺元素,例如折紙和多媒體技術,展示自我在時間流逝中轉變的主題。“Mr.R”意指“兔子先生”,無臉的兔子先生在找一張適合自己的臉,恰似人們在生活中不斷尋找屬於自己的角色。此劇曾參加過愛丁堡藝穗節。

采風樂坊帶來的《誰》(Qui?)是一部懸疑歌舞劇,將當代音樂與傳統樂器結合在一起,4名演員以古箏、鼓、琵琶等絲竹樂器表達彼此之間的關係和情感,頗具創意。

除了這四部作品,自2004年起每年都參加阿維尼翁OFF單元演出的台灣上默劇團帶來了肢體劇《食蓮者》(Le mangeur de lotus)。劇團創始人孫麗翠曾師從形體戲劇奠基人雅克·勒考克、法國啞劇大師馬歇·馬叟、現代默劇之父艾田·德庫及東歐默劇名師湯瑪契夫斯基。劇團的作品中融入了書法、武術和雅樂等中國傳統元素,也深受中國道教和佛教思想影響。

參加戲劇節的台灣作品形式比較豐富,往往綜合運用多種藝術形式,甚至融入街頭表演、雜技等元素,視覺性較強,較少依賴語言,往往能夠比較好地吸引觀眾,藝術思想也容易被觀眾所理解。此外,台灣地區作品注重將傳統文化和當代社會結合起來的創作手法也值得借鑒。

一年一度的阿維尼翁小城在狂歡之後,又歸於平靜。但不管是來此表演的藝術家,還是匆匆而過的遊客,都會將那裏自由、歡樂、熱情的氣氛深深珍藏入心底。阿維尼翁戲劇節是一場集體的狂歡,也是集體的思考、集體的夢想。戲劇節創始人讓·維拉爾用這幾個詞定義戲劇節:“天空、夜晚、文本、人們、節日。”這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動人圖景。而在此背後,卻也有無限艱辛。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即便麵對各種困難和新的挑戰,戲劇節組委會和參加的劇團們,仍然能堅持不斷地思考、改變和創新,最重要的是,能始終堅持以戲劇為根本的宗旨,而這才是一個戲劇節能夠將其活力不斷延續的魅力之源。

幕已拉開,永不落下。

◆ 基金項目:本論文受上海市高校一流學科建設計劃A類戲劇與影視學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