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Archive)涉及到巴以問題。演出中呈現巴勒斯坦影像計劃提供的由巴勒斯坦人在麵對以色列士兵和殖民者時攝製的影像。這些影像與藝術家阿爾卡迪·紮伊戴斯(Arkadi Zaides)的舞蹈表演結合在一起,探討我們應該如何麵對這些曆史檔案以及戰爭對人的影響。
其它富有政治色彩的作品還包括涉及希臘經濟和政治危機的《死去的自然—城市之榮光》(Nature morte,à la gloire de la ville)、探詢非洲政治和後殖民主義的《當我們用一根手指指著你的時候,有三根手指指著我們自己》(At The Same Time We Were Pointing A Finger At You, We Realized We Were Pointing Three At Ourselves…)、關於法國五月風暴的《五月、六月、七月》(Mai, juin, juillet)以及涉及智利前總統阿連德在抗擊政變中遇難事件的《未來的想象》(l’imagination de l’avenir)等。
三、年輕性和世界性
本屆戲劇節也呈現出令人欣喜的年輕化傾向。參加IN單元的藝術家中,有25位藝術家是第一次來到阿維尼翁藝術節,接近一半的藝術家的年齡在35歲以下。其中幾部作品是由法國藝術院校的學生完成的:《死去的自然—城市之榮光》的演員均是法國聖艾蒂安(Saint-etienne)戲劇學校的學生;《施羅芬施泰因一家》(La famille schroffenstein)的演員均來自戛納演員學校;《可憐的人》(les pauvres gens)是導演德尼·蓋儂(Denis Guenoun)帶領法國演出技術高等學院舞台監督和技術專業的學生完成的創作;而《2014,正如可能的那樣》( 2014 comme possible)一劇則邀請了15名來自阿維尼翁當地的青少年走上舞台,講述他們和自己、和別人、和生活的關係。
與此同時,本屆戲劇節在節目設置特別是票價製定上也重點考慮了年輕觀眾。事實上,戲劇節的演出特別是票價相對較高的IN單元,觀眾以中老年人居多,青年人隻占10%。因此,本屆戲劇節推出了26歲以下的青年人享受特價票的優惠措施,這也是讓目前對嚴肅文化越來越喪失興趣的年輕人走入劇場的方法。
阿維尼翁戲劇節不僅僅是展示法國戲劇、歐洲戲劇的舞台,更是一個世界性的平台,它將各國藝術家的才華和藝術思想彙聚在一起,碰撞出火花。在這一屆戲劇節的IN單元,我們就看到諸多作品是出自各國戲劇家的合作:例如《洪堡王子》的原作是德國作家克萊斯特,導演是意大利人克賽悌( Giorgio Barberio Corsetti),演員隊伍則由法國演員和比利時演員共同組成;《摩訶婆羅多》這部印度史詩由身著和服的日本劇團演繹,導演將日本傳統的能劇、歌舞伎、人形淨琉璃和印度的鳩提耶耽梵劇中的元素相結合,讓觀眾感受到兩種不同文化碰撞產生的衝突和和諧。此外,還有法國導演奧利維耶·庇與希臘當代劇作家和希臘劇團合作的《維托利》(Vitrioli);法國導演大師克羅德·雷吉(Claude Regy)和日本靜岡表演藝術中心合作完成的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的作品《室內》(Interieur)。可以說,阿維尼翁戲劇節的價值就是世界性的,它給各種形式的藝術,各種思想、創意和靈感提供了一個開放、寬容和多元的舞台。
而在OFF單元,戲劇節還組織了OFF“世界日”等活動,旨在進一步促進各方的合作,幫助參加OFF單元的劇團走向世界各地的舞台。OFF “世界日”在7月19日和20日舉行,組委會針對目前劇團普遍麵臨的問題,例如資金的缺乏、政策的挑戰等設置了三個議題:1.共同合作促進藝術家和作品的流通;2.共同合作增加觀眾;3.對於各自的經濟模式的交流。每個劇團都可以參加,分議題進行小組工作,最後組委會將各組的工作綜述彙成文件。這樣的活動使得戲劇節不僅僅是一個世界性的舞台,也是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和交易營銷的市場。藝術沒有國界,更應該超越國界,這不僅體現在藝術創作本身,也體現在藝術管理和市場經營的各個方麵。阿維尼翁戲劇節在扶持小劇團和年輕藝術家方麵開放的做法,無疑也是具有借鑒意義的。
四、中國戲劇人在阿維尼翁
2011年,中國戲劇首次在阿維尼翁戲劇節上亮相。在今年的戲劇節上,我們欣喜地看到更多中國戲劇人的身影出現在阿維尼翁的舞台上,他們帶來的演出以固定劇場駐演的形式在戲劇節OFF單元亮相,連續上演近20天,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形式和內容。
今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在此框架下,阿維尼翁戲劇節與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合作,邀請了孟京輝工作室、邵澤輝優工作室和三拓旗劇團三家年輕的中國劇團參加。在7月16日的“中國之夜”上,阿維尼翁戲劇節OFF單元和北京青年戲劇節還共同簽署了建立長期戰略夥伴關係的協議。事實上,雙方的合作始於2011年,之後根據協議,三年內每年都各自挑選作品參加對方的戲劇節。此後有12部OFF單元的法國作品亮相北京國際青年藝術節。中國年輕一代戲劇工作者的身影每年也出現在這個世界級戲劇盛會的舞台上,不斷獲得成長。
孟京輝工作室今年帶來的作品是70分鍾縮編版的《戀愛的犀牛》,在一個學校體育館改造的臨時劇場演出。這部已經創下1000多場演出記錄、中國小劇場戲劇史上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在這樣簡陋的場地演出似乎更有一種回歸本真的效果,演員精彩的演出每每得到觀眾們經久不息的掌聲。
邵澤輝優工作室帶來了舞蹈作品《睡·覺》,在戈洛維納劇場(theatre Golovine)演出。通過詩意的舞蹈展現醒與夢兩種狀態之間的深刻關係,西方觀眾對其中的哲學思考頗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