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已拉開
海外藝履
作者:蔡燕
2014年7月,從巴黎乘坐高鐵一路向南,陰霾的天空在接近阿維尼翁的時候被燦爛的晴空所取代。走進小城,鋪天蓋地的演出海報、隨處可見的街頭表演和如潮的人流,讓人瞬時融化在戲劇節炙熱的狂歡氣氛中。從7月6日至26日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裏,這個法國南部的小城隻屬於戲劇。
本屆戲劇節共有IN單元(戲劇節官方邀請作品)的41部作品,1300多部OFF演出(劇組自行出資作品),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為觀眾們送上了戲劇的饕餮盛宴。受罷工的影響,本屆戲劇節在爭論中開幕,在艱難中進行,最後終於圓滿落幕,也留給我們諸多啟示。
一、新的領頭人
在本屆戲劇節的宣傳冊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在當今法國戲劇界舉足輕重的名字——奧利維耶·庇(Olivier Py)。集演員、劇作家和導演於一身的他,此次首次擔任阿維尼翁戲劇節的主席,同時也是繼戲劇節創始人讓·維拉爾(Jean Vilar)之後第一位執掌戲劇節的戲劇藝術家。
1965年,奧利維耶·庇出生於法國南部城市格拉斯。他曾就讀於法國巴黎國立高等戲劇藝術學院和法國裏昂國立高等戲劇藝術學院兩大法國戲劇名校,同時還在天主教學院從事神學研究。20歲時,他第一次參與了阿維尼翁戲劇節OFF單元。1988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劇團,將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他先後擔任過奧爾良戲劇中心和奧德翁劇院的總監。庇是一位多產的導演和作家,他先後出版了50多部著作,導演了40多部戲劇演出和20多部歌劇。同時,他也是一個富有話題性的人物,除了天主教徒和同性戀的雙重身份頗受爭議以外,他將戲劇與政治活動相聯係的做法也常常將他推向風口浪尖。1995年,他和太陽劇團的姆努什金等人一起絕食抗議克羅埃西亞種族戰爭。他為非法移民爭取權益,支持同性戀婚姻合法,在選舉中反對極右派。他的作品中也不乏政治性的題材,例如關於南斯拉夫戰爭的《斯雷布雷尼察安魂曲》(Requiem pour Srebrenica)、根據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原型創作的《慢板-密特朗,弗朗索瓦·密特朗的秘密與死》(Adagio-Mitterrand,le secret et la mort de Francois Mitterand)等。在給戲劇節宣傳冊的刊首語《超越我們的一切》中的第一句,他這樣寫到:“阿維尼翁戲劇節起源於法國地方分權改革和公眾戲劇的運動,因此是文化政治的先鋒。”他表示:“阿維尼翁是政治聲音的高地……我將戲劇置於政治姿態的高度。”因此,在邀請IN單元的作品時,他傾向於讓戲劇節表現的“年輕、富有地中海色彩和戰鬥性。在戲劇節10年來關注於舞台領域之後,他想要讓其歸於創始人讓·維拉爾彰顯的基本,也就是對偉大戲劇文本的回歸”(《世界報》)。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本屆戲劇節邀請的作品涉及不少政治題材,創作團隊年輕化,同時也更注重戲劇文本本身的價值。對庇來說,第一次擔任戲劇節的領頭人當然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任務,而更為艱巨的是本屆戲劇節所麵臨的罷工危機直接影響其能否順利開幕和進行。庇支持臨時工爭取他們的利益,但是他反對罷工,反對取消戲劇節。“必須要熱愛和相信戲劇,否則會失去一切。”在庇看來,阿維尼翁要憑借舞台上的詩意演出使其成為改變人類和世界的烏托邦、一個自由和創造之地,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幕要拉起”,演出必須進行。
二、政治色彩與罷工
本屆戲劇節一直都被罷工的陰影所籠罩。在戲劇節開幕前夕,甚至一度傳來戲劇節將被取消的傳聞。這並不是沒有先例,2003年6月26日的遊行就曾經導致戲劇節的取消,而今年罷工遊行的日子同樣選在6月26日也絕非偶然。此次罷工主要是抗議新的失業保險公約,特別是其中有關合同工的部分。以往的戲劇節通常在開始售票當天就被預訂一空,而受罷工影響,今年有一些場次在戲劇節開始後還有餘票。罷工導致在戲劇節進行中有很多演出被取消,這讓不少觀眾怨聲載道。然而,戲劇節的組委會並不壓製罷工者們的聲音,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訴求。在主要演出場地附近,常常能看到為合同工爭取權益的橫幅。而不少演出開始之前,觀眾也會聽到劇團“與他們同在”的宣言。
與IN單元的集體罷工相比,大部分OFF單元的1083個劇團是自負盈虧的,他們不願意罷工,也不想看到戲劇節被取消的結果。事實上,這些劇團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他們需要觀眾進入劇場觀看自己的演出才能夠支付每天的場租費、宣傳費等開銷。演員的工資水平往往也很低。但是對他們來說,能夠參加戲劇節已經是一件幸事,這裏會是帶領他們通往更廣闊舞台的跳板。
罷工所激起的戰鬥氣氛在戲劇節演出的作品內容中得到了延續。對於奧利維耶·庇而言,“沒有政治意識的藝術家隻是裝飾性的藝術家。我們想要推動的不是裝飾性的藝術而是有涵義的藝術,一種可以為所有人共享的開放的藝術,具有超越性的藝術”。也因此,他所領導的此次戲劇節IN元入選的作品中不少都帶有政治色彩:
《洪堡王子》(Prince de Hombourg)可以說是奧利維耶·庇對戲劇節創始人讓·維拉爾的一種致敬,這部作品由後者於1951年在教皇宮榮譽庭院創作演出,如今作為開幕演出故地重演,仿佛是一種回歸。這是德國作家海因裏希·馮·克萊斯特一部帶有政治意圖的戲劇,他借此向霍亨索倫家族傳達一個信息:鼓勵他們向拿破侖一世宣戰、解放德國土地。今天看來,詩意的文本和現代投影打在教皇宮高牆上洪堡王子的騎馬身影,更像是對觀眾訴說“文化是政治的武器”。
《言不由衷·詞不達意》(Dire ce qu’ on ne pense pas... dans des langues qu’ on ne parle pas)講述的是一個男子在70年代由於巴西政治獨裁曾流亡至歐洲,如今帶著女兒再回到歐洲,麵對的則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大陸。作品探討了“危機”這個主題。經濟壓力、價值觀的喪失、瘋狂的私利主義、自我身份的喪失……社會的危機會造成怎樣的個人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