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閩侯曇石山遺址塔式壺的考識(3 / 3)

福建曇石山遺址位於閩江下遊,接近入海口的江海交彙之處,可能還存在族群遷徙的因素,受到沿著海岸線南下的江浙地區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影響較為顯著,而閩侯曇石山遺址M125墓葬出土的這件“塔式壺”體型較小,特別是腹徑僅有15厘米,容量很小,所以它不是件實用器而是專門製作用於隨葬的冥器,它的造型源自與嘉興南河浜遺址“異形盉”類似的酒器。此外,曇石山遺址M125墓還出土了其它20多件精美的陶器,顯示了墓主人應是當時富有的部落權貴。說明M125的墓主人可能是原始宗教的祭司或巫師之類的領袖人物,才特意製作了這件“陶盉冥器”用於在死後隨葬,希望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有崇高的權威。[5]

這種“塔式壺”形式的陶器,到了夏商時期發展成為“象鼻盉”,其形製獨特,絕非生活日用陶器,應屬於禮器類,專用於供奉祭祀的酒器。如,1984年出土於河南偃師一座墓葬的二裏頭文化早期“象鼻盉”[8],器物編號為84YL IV M51:1,泥質灰陶,長頸、扁腹、假圈足外撇、小平底,高26厘米;薄胎呈青灰色,堅硬致密,器身飾弦紋等拍印的幾何花紋。頂部似象頭,眼、鼻、口等皆形象齊備,長長的鼻子用作器流,流兩側飾有對稱乳釘。還有甘肅省莊浪劉堡坪出土的“象鼻盉”,泥質黑陶,長頸、平底。頂部形似獸麵,流根部兩側有兩個對稱圓形泥餅,器表通體磨光,頸部飾二周弦紋。此外,還有浙江江山肩頭弄遺址和福建光澤馬嶺遺址都出土了類似的“象鼻盉”。

二裏頭文化時期的“象鼻盉”,除了莊浪劉堡坪的那件出土背景不詳外,皆出自等級較高的墓葬,很可能屬於中、小貴族墓葬。此類象鼻盉大多與陶爵、白陶盉、角、觚等精美的陶禮器組合出現,由此可見,“象鼻盉”與曇石山遺址出土的塔式壺類似,也是一種反映等級身份的禮器。

總之,雖然關於曇石山遺址出土的這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究竟是“燈”,是“壺”,是“魂瓶”,是“生活用具”,還是“祭祀神器”,考古學家們還在爭議中,尚無定論。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獨特的價值和意義,至少在我國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它是史無前例,也是絕無僅有的。

參考文獻:

[1]福建博物院.閩侯曇石山遺址第八次發掘報告[R].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歐潭生.閩豫考古集[M].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2.

[3](日)愛知縣陶磁資料館.東洋陶磁名品展[M].株式會社印象社,1994.

[4]王有為,林瑞明.福建曇石山遺址出土“塔式壺”考辯[J].文物春秋,2011(5).

[5]王華璿.曇石山遺址出土“塔式壺”考辨[J].福建文博,2013(2).

[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河浜——崧澤文化遺址發掘報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考古精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裏頭陶器集粹[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