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夜晚照明還是用篝火或者點燃樹枝竹片等可燃物捆紮的火把。部分日本考古學者認為伊那市禦殿場遺址出土的“顏麵付釣手土器”和近內中村遺址出土兩件香爐形陶器並不是照明燈具,而是用於冬季隨身取暖的暖爐之類的器具(與當代福建山區農村常見的“火籠”功能相同),因此,正式發表的發掘報告並不稱它們為陶燈,而是依據其外觀形狀命名為“顏麵付釣手土器”或者“香爐形土器”。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判斷曇石山遺址出土的“塔式壺”不是燈具。
2.“原始魂瓶”說
王有為、林瑞明先生認為此“塔式壺”是“古代的原始魂瓶,早期的魂瓶或由甕棺演化發展而來,是作為甕棺的變體出現”[4]。目前考古發現的中國甕棺葬遺存大多出現在黃河流域,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已普遍流行甕棺葬。新石器時代的甕棺其實是由大陶甕、大陶罐等陶器套合而成的,並沒有特意製造陶製棺具。因此,魂瓶並不是由甕棺演變而來的。
魂瓶又稱“皈依瓶”、“堆塑罐”,是六朝時期我國東南地區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冥器。魂瓶是由東漢晚期流行的“五聯罐”演變而來的。有研究者認為:“東漢中後期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在世俗信眾的墓葬中普遍隨葬五聯罐,其造型有特定的宗教含義,即象征小乘佛教的佛塔。小乘佛教佛塔的布局是在塔基之上,建築中央大、四隅小的五座塔組合成金剛寶座式塔。佛教信徒認為佛塔即是佛的化身。我國六朝時期的冥器五聯罐是以五個陶罐來代表五座佛塔,形成一大罐肩負四個小罐的構造,用以模擬金剛寶座式佛塔的造型。同在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罐、陶壺、陶鼎等器物,以及此後中原地區商周時期古遺址或墓葬中都有相似的器物出土。假如曇石山遺址出土的‘塔式壺’是我國古代早期的原始魂瓶,為何在商周、春秋戰國時期墓葬中卻從未發現相似的器物?”[5]因此,曇石山遺址“塔式壺”也不是早期的原始魂瓶。
3.“陶盉冥器”說以及“塔式壺”的發展流變
1996年在浙江省嘉興市南河浜崧澤文化遺址內出土了兩件“異形盉”陶器[6],其中一件M63:1的尺寸為通高32厘米,器身肩部開口直徑9厘米,腹徑18厘米,底徑12厘米;另一件M25:13異形盉尺寸為高45厘米,上口徑5.6厘米,下口徑8.4厘米,腹徑24厘米,底徑15厘米。另在《浙江考古精華》一書中提到在距今5000-6000年前的餘杭吳家埠遺址出土的澄濾陶盉,器中部有一豎向隔檔,全器通高22厘米,喇叭形器嘴高10厘米,器身高12厘米,器身口徑23厘米,圈足徑13厘米,是用於酒類的澄濾。[7]在距今6000多年前,太湖周邊地區遠古先民己開始釀酒,屢次在發掘的遺址中發現釀酒專用的澄濾器。
但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酒類是有相當地位的部落首領才能享用的美食。同時由於酒類對飲用者腦部神經的麻醉作用,會使飲酒者精神亢奮產生某種幻覺,更增添祭祀典禮宗教神權的神秘感。嘉興南河浜遺址M25墓出土“異形盉”的衝天流高聳於容器正中,猶如雄雞引項高歌,造型莊重典雅、超凡脫俗。南河浜M25的“異形盉”是用於酒類灌斟的容器,性質類似於後世的酒壺,它應該是用於祭祀典禮等莊重場合的重要禮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