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閩侯曇石山遺址塔式壺的考識
紙上博物館
作者:李林
【摘要】 曇石山遺址“塔式壺”的用途及命名長期存在爭議,文博界先後有“燈具”說、“陶盉冥器”說以及“原始魂瓶”說等觀點。本文通過對以上觀點的辨析,力求探索“塔式壺”的用途以及流變。
【關鍵詞】 曇石山遺址;塔式壺;陶盉;冥器
[中圖分類號]K85 [文獻標識碼]A
1996年福建省博物館在閩侯縣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八次考古發掘中,從距今約5000年的第二期文化遺存地層M125墓葬出土了一件造型獨特的陶器。[1]該陶器為素麵泥質灰黑陶,通體灰黑色,上部為平頂長頸實心的截錐形,頂緣外凸且起棱兩道;扁折腹,上、中腹各起棱一道,在器身中部頸腹交接處有一橢圓形器口,腹部中空;下為喇叭形圈足,圈足部有4個圓形的小鏤孔;器身通高28.6厘米,頂徑3.5厘米,最大腹徑15厘米,足徑11.8厘米。該器物在福建眾多史前遺址出土的陶器中僅此一件,由於缺乏相關資料,無法解釋它的具體用途。鑒於此陶器整體呈現上窄下寬的塔狀,下部為曇石山遺址同期出土常見的折腹壺形,所以遂將其命名為“塔式壺”。
但長期以來對該陶器的用途及命名一直存在爭議,文博界先後有“燈具”說、“陶盉冥器”說以及“原始魂瓶”說等觀點。本文通過對“塔式壺”研究中以上觀點的分析,來探討該類陶器的用途以及發展流變。
1.“燈具”說
有學者認為該陶器為四五千年前曇石山人所使用的陶燈:“據日本慶應大學名譽教授江阪輝彌先生介紹,這種陶器在日本長野縣繩紋時代遺址出土了十幾件,被命名為‘燈’,裏麵還殘存有燒剩的燈芯草和煙炱。而四五千年前的曇石山就已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燈,堪稱‘中華第一燈’。”[2]但其並未提供日本長野縣繩紋時代遺址出土陶燈的詳細資料和圖片,僅引用了江阪輝彌先生的口述介紹。江阪輝彌先生是研究日本史前時代繩紋文化的考古專家,曾於1999年作為中日合作考古項目的日方領隊參加福建曇石山遺址的防黴抗藻保護加固工作。
筆者認為判斷該陶器是否為陶燈,必須依靠可信的資料證據。筆者經過努力搜尋,終於找到了日本長野縣伊那市禦殿場遺址出土的繩紋時代陶燈的圖片資料[3],這件收藏在伊那市考古資料館的繩紋時代陶器被命名為“顏麵付釣手土器”,譯為漢語是“人麵裝飾的手提式陶器”。高39.5厘米,寬25厘米。這件“顏麵付釣手土器”的說明翻譯成漢語是:“也被稱為香爐形陶器,器物上部為三麵組合的錐形體,正麵頂端安裝著具有日本中部山嶽‘勝阪式’陶器特有的人麵裝飾;正麵和左右側麵各有圓形的窗口,正麵圓窗的後麵有五個像手指樣的支撐物,器物正麵與手指樣支撐物連接部位的前端被有意壓印出小凹陷;燃料燃燒的煙炱使器物正麵發黑,這是件稀有罕見的容器。”這件陶器是日本繩紋時代中期的遺物,年代相當於中國的夏商時期,但說明中並未提及“還殘存有燒剩的燈芯草”。
這件“顏麵付釣手土器”與曇石山遺址出土的“塔式壺”有幾分相似,但仔細觀察,這件日本長野縣出土的陶器的正麵和左右側麵都有圓形的窗口,以利通氣透光。1996年在日本岩手縣宮古市“近內中村遺址”出土兩件香爐形陶器,是日本繩紋時代後期後半段的遺物,年代相當於中國的商周時期,器物高度約13厘米,陶器上部均有多個圓窗或鏤孔。曇石山遺址“塔式壺”僅在器身中部頸腹交接處有一橢圓形器口,如果作為燃燒照明的燈具,則會存在供氧不足和排煙不暢的缺點,而且隻能通過一個不大的孔洞向外照射光亮,又無反射聚光功能,反而遮擋了光線向四周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