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姑田遊大龍及其製作技藝初探
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者:謝建國
【摘要】 連城姑田遊大龍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主要對姑田遊大龍活動的內容及其製作技藝作簡要介紹和探索,希望能對其傳承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姑田遊大龍;製作技藝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連城縣地處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脈南段,是閩、粵、贛三省的結合點。連城縣作為客家人的聚集地和發祥地之一,文化底蘊深厚,其保存下來的民俗文化活動異彩紛呈、特色鮮明。姑田遊大龍、羅坊走古事、客家十番音樂、漢劇唱腔、四堡雕版印刷技藝、芷溪花燈、新泉燒炮等7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連城拳、宣紙製作技藝、連城客家木偶戲等13項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提線木偶書法、姑田遊大龍還相繼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本文將對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姑田遊大龍、林坊遊大龍、文亨遊大龍等民俗活動的情況進行簡要介紹,並對最具特色的姑田遊大龍的製作技藝進行初步探討。
一、連城各地遊大龍簡況
連城姑田遊大龍被譽為“天下第一龍”,流傳至今已22代。姑田遊大龍每年元宵節期間舉行,一般持續兩天。其活動的內容,首先是迎接“公爹”。每年農曆臘月三十子夜,由龍頭組成鑼鼓隊,前往上堡公王廟,迎接“東山福主民主公王”,即公爹。其次是製作大龍。龍頭與龍尾的製作房族,由拈鬮結果確定,正月初一即開始製作。龍腰、龍板、筋骨、龍爪、龍蛋、龍棍、插袋的製作由其他各房族負責。再次是遊前的準備。包括查修龍路,舉行祭祀活動等。再其次是出龍、遊龍。出龍時,龍腰用龍棍擎著走,先放在張洋華氏祖祠門口的桌子上等候。各節龍都點亮兩支燭。龍頭上結上四條棕繩,兩前兩後,由四個人拽著,三個長者擎龍頭,一個人看路,鼓首班走在龍頭前,龍頭燈開路,大龍擎起向前蠕動,龍腰則邊走邊駁橋。擎到上堡賴屋祠堂門前停住,進行點火,點完緊封火門。走在最前頭的是神銃隊,其後是龍頭燈,燈後是大鼓銅鍾、鑼鼓隊,現在還有請西洋樂隊的,緊跟鑼鼓隊的是“伍隊”,伍隊後頭是鼓手班,之後便是龍頭。大龍所到之處,不論遠近,家家戶戶門前都要點鬆明、放鞭炮,迎接大龍。龍頭、龍尾裏麵未點完的燭火本房裏的每戶分一支,表示添丁、興旺之意。龍回到家後約晚上11時許,便開始喝龍酒。酒罷,鼓手、伍隊開始唱戲,直到天亮。最後就是燒龍了。燒龍時,拆龍動作要快,先卸龍頭,再拆龍腰、龍尾,成堆燃燒,龍珠則留作紀念。
連城除了姑田遊大龍,還有林坊遊大龍和文亨遊大龍。林坊遊大龍起源於明清時期,於每年元宵節前後舉行一次。在村裏紮龍、畫龍後,由鄉裏統一做龍頭。一般有幾十節,長的可達100多節。遊時前頭由四人抬大扁燈、八人拿彩旗、兩隻南北獅鳴鑼開道,後跟抬媽祖、十番樂隊、走古事等,整支隊伍長達幾百米。文亨羅氏龍燈隊的遊大龍活動,現在在製作工藝中引進了南昌現代尼龍布質彩繪、台灣進口光電係統等,具有環保、節能、美觀、不易碎的特點,大龍長365米、龍頭高達2.2米、龍身直徑62厘米,共126節,由500餘人抬著遊走。其活動時間也是每年元宵節期間。
二、姑田大龍製作技藝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