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糊裱後要畫上紋彩,稱為畫龍。先在龍身上用筆鉤成龍鱗和雲狀的線條,然後再上顏色。顏色多為黃、紅、桃紅、青粉;顏料用開水泡開,再塗在龍身上。畫鱗有兩種鱗形:一種叫“正鱗”,正鱗如紙扇形,每片鱗直徑大約30-35厘米;另一種叫“亂鱗”,亂鱗則是畫成大大小小圓形或方塊,畫鱗用青色,畫雲則用紅色或桃紅色,表示吉祥。畫雲忌用青色或黑色,因為烏雲預示著下雨。畫鰭是畫直條,形如魚骨刺。畫龍應在出龍前一兩天畫好,以免褪色。
龍畫好後還要用白紙剪成“龍奶”貼在龍的腹部,每節龍貼兩排,貼滿為止,每個龍奶長約5-6厘米。鰭上則用紅紙剪的“鋸齒”(當地叫火焰)貼上,貼滿為止。
龍的兩頭橫截(當地叫裁口)上是題字的位置,字的內容不受限製。龍的主人可以充分發揮文才。如1962年在龍頭上有人題詩雲:“十載別龍降故鄉(因十年未遊龍),今歲元宵又重逢。八閩大地任遊舞,萬眾歡欣震天堂。”短短四句俚詩卻表達了群眾遊龍時的喜悅心情。有的還在龍尾上別出心裁的題上“享尾福”三字。龍腰的“裁口”上所題的字更是五花八門,如“天下第一龍”、“姑田大龍甲天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等,不勝枚舉。也有詼諧性的題字,有一年下堡有一節龍腰上題著“今年吃飽飯,豬肉炆爛”,短短九個字令人難忘,反映了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下,農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的狀況。龍腰“裁口”上題字的字形也是五花八門,好的、差的、歪歪扭扭的、形形色色的都有,這是據題字人的文化水平和書法功底而定,當然,不會書寫的也可以請人代寫。
5.裝燈、備龍棍和插袋。龍頭、龍尾的燭火都在20支以上,以負責擎龍頭龍尾的戶數而定。一般以“房”為主(氏族的支脈),每戶裝一支燭火,戶多燭多,戶少燭少,負責擎龍頭龍尾的每年一般都有二三十戶,當晚遊完龍時一戶分一支點剩的燭火拿回家,表示添燈(丁)。遊龍頭龍尾的人每戶另發一對龍燭,表示吉祥。龍腰每節裝五盞,按一定距離裝置。龍棍,又名燈龍腳,用直徑5厘米左右的小毛竹需製成,竹長6尺(魯班尺),頂端鑿兩個小長方孔,用厚竹片做兩塊柵子,下柵是固定的,上柵是活動的,上下柵之間約20厘米。做龍棍用的小毛竹要節密,以年老的竹枝為佳。插袋用牛皮特製而成,杯狀。設一大耳,專供穿套“插袋布”(即插袋的挎帶)之用。插袋要做得很堅實,用插袋布打兩個一定長度的圈形,挎帶穿套在袋耳上,遊龍時挎在雙肩,使插代懸掛在肚臍前。龍棍插在袋內,雙手緊扶龍棍。擎龍頭四個人要備四個袋,其中一個機動可以更換。擎龍腰的每節交接處要有兩個人,要備兩個插袋,其中一個途中相互替換。
姑田大遊龍,以其形體之大、綿延之長、工藝之美、參加人數之多、程序步驟之繁、行遊時間之長久、客家傳統之古,堪稱一絕。它是一塊人類行為的活化石,記載著客家族群遠古的生存習性,也是人類共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