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田大龍起源於明朝年間。相傳,鄧屋八世祖鄧應公明代出任潮洲府檢校,後定居於潮州,其弟鄧恭公仍居姑田鄧屋。後來鄧恭公的子孫常到潮州去探望梓叔,他們也常回姑田祭祖。兩地宗親關係自不待言。明萬曆年間,鄧恭公子孫在潮州看到有人舞龍,便將其畫成圖樣帶回姑田仿製,姑田大龍便在姑田鄧屋產生。
姑田大龍主要采用杉木板、篾條、棉紙、牛皮等製成,其製作程序大致如下:
1.備龍板和筋骨。龍板一概采用杉木板,其質地輕而堅固。龍頭龍尾板每塊長5米、厚5厘米、寬20厘米。龍腰板每塊長4.3米、厚5厘米、寬20厘米。龍板兩頭各鑿一個直徑5厘米的圓洞,供連接龍腰時穿插龍棍而用。龍板備好後則可供長期使用,紮龍時取出即可,若遇添橋或遊龍時破損須進行添置或更換。大龍的筋骨用竹篾製成。長形篾條為筋,用篾條製成圓圈為骨。
2.紮龍頭、龍腰、龍尾和龍爪。龍頭龍尾的篾圈規格與龍腰不同。紮龍頭的篾圈每個直徑80厘米,以幾根長篾條為筋,以20個圓篾圈為骨,按一定位置固定在龍板上。再裝一個咧開的大嘴,龍嘴內紮一個長約70厘米的橢圓形龍珠。裝上眼睛、牙齒、舌頭、鼻子、胡須和一個大腦殼。腦殼比篾圈大,上麵加紮一個小倒鰭,按一定位置裝兩個大鰓,背上裝兩個大鰭,背鰭之間裝一個豬腰形矮鰭。龍頭主體紮好後再紮上兩個龍爪,左爪向前撈,右爪向後伸。大龍的兩個大鰓呈扁形,各裝一盞燭火,鰓是活動的,遊龍時掛上,平時將其卸下由一個人提著走。龍腰,在本地叫龍胯,紮龍腰時,先將毛竹鋸成7尺長,再破成扁篾,紮18至20個篾圈,每圈70厘米,同樣以長篾為筋,以篾圈為骨,按式樣分別固定在龍板上,紮成拱型。筋骨交合處用苧絲紮牢固使其不致變形,再在背脊上紮三個刀字形的鰭,鰭與鰭之間紮兩個矮鰭或小鰭。龍尾的篾圈為30個,紮法大致與龍腰相同,不同之處是尾巴翹向天,尾巴與頂鰭平鰭平衡。尾部配上活動翅,紮兩個大爪,左爪向後伸、右爪向前撈,右爪上掛一個70厘米的橢圓形龍珠。背脊裝兩個刀字形大鰭。鰭與鰭之間裝個矮鰭。龍爪隻有四個趾,不能紮五個。據傳,龍爪紮五個趾,一會冒犯天子(皇帝),因為天子俗稱是五爪金龍的化身;二會下大雨,俗稱五爪是真龍,真龍會致水;三會太現(太像龍),會被雷轟。因此,自古以來所紮龍爪均為四趾。
整條龍紮好後,龍頭的高度為2.4米、長6.5米、大直徑80厘米,眼圈直徑70厘米。龍尾高度為2.4米、長6米、大直徑80厘米。龍腰高2.2米、大直徑70厘米、長4.3米(包括龍板空白)。紮好的骨架應放置室內,不能曝曬,以免變形。
3.紮龍蛋。龍蛋直徑45-50厘米,高60厘米左右,龍蛋有兩種形狀,上堡、中堡的龍蛋是八角扁形燈籠;下堡及其他村莊的龍蛋是八角、圓形燈籠。龍蛋板與大龍板的區別是較短小,隻有2米多,每塊板裝三個龍蛋,每個蛋內裝一支燭火。龍蛋是專供12、13歲小孩擎的(也是對他們將來擎大龍的基礎培訓),節數不多,一般隻有十節左右,擎時也要挎插袋,與擎大龍一樣。擎龍蛋因為全是少年兒童,所到之處特別引人注目。遊大龍時龍蛋跟隨龍尾,燒龍時龍蛋沒有燒掉,將它扔進魚塘裏,其意是讓它變化成龍兼“望子成龍”之義。
4.糊裱、畫龍、剪貼和題字。龍紮好後不宜久放。要在短期內進行糊裱,若不及時糊裱就會變形,最好是邊紮邊糊裱。糊裱的漿糊用麵粉、木薯粉、地瓜粉均可,要煮得很稀,便於刷開。紙則用透明度好的優質白紙,裱褙時先將紙搓皺再糊上去,如果未經搓皺糊上去,遇太陽曝曬會破裂。糊裱龍頭須用白紙50張、紅紙20張、龍尾須用白紙50張、紅紙10張;糊龍腰隻須用白紙20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