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福州脫胎漆器器型創新設計思考(1 / 3)

福州脫胎漆器器型創新設計思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者:翁宜汐

【摘要】 福州脫胎漆器器型創新設計要基於人們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麵的需求。現代脫胎漆器設計理念與產品觀念的創新,要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同時吸取中外優秀設計理念與文化,即“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以提高福州脫胎漆器器型的設計水平,滿足人們審美與功能需要。

【關鍵詞】 脫胎漆器;器型;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福州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工藝品三寶。又因它是中國漆器工藝的典型代表,與揚州漆器、大方漆器和四川漆器一起,被稱為中國四大漆器。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福州脫胎漆器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人類自新石器時代就認識漆,並利用漆以製器。據史料記載,虞舜時“作為食器,斬山木而伐之,削鋸俢之跡,流漆墨其上……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朱畫其內”。可見,人類使用天然漆製作器具的曆史悠久,並已深刻影響了其日常生活。脫胎漆器工藝,最早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戰國時代所使用的“夾紵”工藝。“夾紵”即“夾紓”,是以天然漆來塑造器型的工藝,該工藝的方法是:先製泥胎塑型,待幹後用生漆為粘合劑,塗於泥胎表麵;待漆布幹透後,再反複塗多次;生漆定型完全幹後,把內泥胎取空,留下麻布和瓦灰的粘合體;再經過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後施以各種紋飾,便成了光亮如鏡、絢麗多彩的脫胎漆器。

據考古記載,南宋時期福州就出現了脫胎漆器工藝,至清代曾一度幾乎失傳。到了清乾隆年間,福州人沈紹安在一次修複廟門上的匾額時,發現其木頭雖已腐爛,但漆灰和所裱麻布的底胚卻完好無損。此後,他結合傳統漆藝,不斷嚐試,還原了失傳已久的“夾紵”工藝。後又經過其他漆器藝人的不斷試驗、實踐和改進,終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福州脫胎漆器工藝。

傳統的脫胎漆器製作方法有脫胎和木胎兩種。脫胎,即“夾紵”工藝,現在隻是將原胎泥土改進為石膏、木模等,其後續工序不變;木胎,主要是用楠木、紅木、樟木等硬質的木材為原胎,如“廟門上的匾額”工藝,不需要經過脫胎這道工序,直接打磨和塗漆、髹漆、繪製紋樣,便成了漆器。

福州傳統脫胎漆器工藝包括設計與製作兩個過程。漆器作為手工製作,體現了傳統手工藝生產中的設計思想,它是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龐大體係中的。而現代漆器器型創新設計要從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需求兩方麵出發,以特定的主觀創造意識為原點,通過現代設計理念、產品觀念的創新,融入福州地域文化;同時,吸取國外先進設計理念,弘楊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以此構建現代漆器器型設計路徑,以審美與功能為目標,才能提高福州脫胎漆器器型設計水平。

一、設計理念與產品觀念創新

(一)設計理念創新

福州脫胎漆器主要有藝術品和日用品兩類,隨著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往的脫胎漆器品種很難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消費方式。如何在現代高科技手段下利用新材料、新工藝,開發出新的漆器器型產品,設計理念的創新便成了重要一環。

過去,福州脫胎漆器的設計理念主要依靠漆器藝人師承的審美經驗。由於工藝技能與材料應用有限,再加上藝人們文化水平偏低,他們自然對綜合因素考慮得少,造成漆器產品市場層麵窄、審美品位低、社會消費單一、影響力不足。當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漆器產品設計的成功與否,不僅與漆器自身的工藝器型、設計人才水平有關,還與前期的市場調研、合理的市場定位、工藝程序設計、產品包裝設計和銷售方式設計等諸多運作環節有關。這種將漆器產品設計納入到市場消費層麵、製作成本、工藝技術以及審美文化等多層麵綜合考慮的理念,是比較客觀的、科學的設計理念。這種設計理念不僅體現了漆器產品與社會、經濟、文化以及審美相關聯,還體現了在漆器產品設計中藝術品味理念的綜合性,如把脫胎漆器納入日用品工藝、雕塑藝術、陶瓷藝術、玻璃藝術和裝飾藝術等進行綜合性的藝術設計構想。福州的漆藝家陳傑就是在這種理念影響下,將脫胎漆器應用於現代手鐲、漆盤、漆家具的設計上的。而台灣漆藝術家李幸龍設計製作的一批以陶、玻璃為胚胎體,局部髹飾漆工藝藝術品,很好地利用了不同材質間的對比關係,實現了漆器工藝與多種藝術間的審美融合,取得了較好的視覺設計效果。

(二)產品觀念創新

福州脫胎漆器久負盛名。20世紀五六十年代和80年代初,福州第一、第二脫胎廠產品曾是國家創彙的企業,年出口創彙多達800多萬元。80年代後期,受市場經濟衝擊,漆器傳統工藝麵臨市場萎縮的危機。原本興盛的產業為什麼會轟然倒塌呢?這使我們不得不對福州脫胎漆器產業的未來進行思考。這對於脫胎漆器產業的複興與發展、變革與進步以及產品觀念的創新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