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胎漆器的發展自戰國時代經曆了漫長的農業社會,是在農耕的生產結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中逐漸形成的傳統漆器工藝。隨著社會進入21世紀,傳統漆器工藝的形態必須與當下工業社會和信息化社會產生密切聯係。工業社會講究標準化生產,同時網絡信息、互聯網對傳統漆器工藝與生產的地域性結構與市場的肢解,打破了長期以來農業社會生產結構中漆器工藝產品的生產與經營模式。這種生產、經營模式的變化必將導致漆器產品觀念的改變,要求實現其產業的轉型,現代漆器產品生產麵臨著新問題,如大規模生產下的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環境汙染、快餐文化等等,這使人們不得不對漆器產品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經濟市場與文化價值等進行再思考。因此,漆器產品觀念創新的內涵,就表現在如何解決傳統漆器產品向現代轉型、曆史的積澱與當今社會的有機結合、手工生產與工業化生產的技術整合、地域性特征與民族性的堅持與保護等問題上。此外,當下社會的生活方式對福州脫胎漆器造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現代家庭裝飾要求既要有傳統漆器工藝的審美特征,又要有適合於現代家裝陳設的時代藝術性;公共環境空間裝飾對大型漆器產品的需求,需要其具備同環境設施相融的裝飾;商務禮品對漆器產品要求,要其盡顯華貴,符合有文化品味、有禮儀、有情感的商務活動性質;現代旅遊市場對漆器的要求,要其具有福州地域文化特色和工藝性,且物美價廉;現代民俗文化活動對漆器使用也有特殊的要求,即既能體現與民俗文化活動相聯係,又具有濃鬱的民俗文化內涵;漆器收藏市場對漆器產品也有其要求指標,如必須不能量產或標準化生產,具備特殊性工藝和創作性藝術價值,有潛在的良好的升值空間和文物價值等等。現代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對漆器產品的設計理念和產品創新觀念具有深刻意義。它改變了傳統漆器生產製作的單一性,須具有多元化發展模式與多樣化生產的意識。設計觀念創新應結合現代社會對脫胎漆器的不同要求,合理定位設計思路與生產規模,以適應市場不同群體對漆器產品的需求。
二、融入福州地域文化特色
脫胎漆器在福州興起發展,並形成特色產業,這與福州獨特的地理環境、民俗文化有很大的關係。
由於脫胎漆器要求漆麵平滑豐腴,不能有瑕疵,要達到“骨肉筋皮巧作神”,因而需要較長的生產周期,最短需10天,最長達110天左右成品。在其生產期間每道工序都得有幹固間歇時間,而其中對漆性的掌握,即漆膜幹固光亮更需要掌握氣候多變的因素,稍有不慎,達不到完美質量要求就得返工。脫胎漆器對生產中的氣候要求高,環境越潮濕漆器越容易陰幹。而福州的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空氣濕潤,這些自然環境為脫胎漆器的生產製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氣候條件。
福州當地極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對脫胎漆器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福州喪葬習俗,十分繁瑣而奢侈。做“七”與“漆”同音,人死後七天一“祭”、一次佛事,“七祭”四十九天除靈止。每一次祭祀時,各類用金銀箔紙製成的紙錢,燒(捎)給陰間的親人,作為對逝者寄托的哀思。福州人在棺木表麵上要上七道漆,將金銀箔碾成泥狀的金泥、銀泥局部薄塗於棺木漆表麵,同時,還嵌以螺鈿,以達到耀眼奪目、金碧輝煌。
福州人對金銀箔、螺鈿的特殊喜好,使得他們在製作漆器時,將兩者作為重要的髹飾材料應用於其上。這種金銀箔手法也常用於脫胎漆器上,是福州脫胎漆器的髹飾技藝之一,即“薄料”法,它賦予了漆器吉利富裕的象征。
由此可見,福州獨特的地理環境及地域文化直接影響並推動著脫胎漆器的發展。
三、“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設計思路
(一)“洋為中用”
明清時期,福州對外貿易十分活躍,這對脫胎漆器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福州頻繁的海外貿易使得福州脫胎漆器大量出口到歐洲、印度、朝鮮、日本等地,外銷刺激了脫胎漆器的發展。為適應國外消費者的審美需求、適應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習俗,當時的漆藝人也曾思考過將國外審美情趣、風俗習慣融入到漆器產品中。因此,出現了各類供西方人使用的漆器製品,如咖啡器具、茶具、香煙盒、紅酒具等。福州脫胎漆器的著名藝人李芝卿於1926年東渡日本鑽研漆藝,回國後整理了“傳統工藝技法”,創新了金銀平脫和印錦技法。
如今,福州的漆藝人大多從高等藝術院校畢業,他們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較高的審美素養、熟練的造型能力以及對漆器工藝的熱愛,使得福州漆器造型有了質的提高。如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的福州漆藝家沈克龍,他的漆器作品就是運用抽象思維與現代表現手法,將幾何造型作不同形態的切割、折屈、扭轉、凹凸等處理,使漆器造型結構變得生動有趣、形態組合豐富變化並將節奏韻律融合於漆器造型工藝中,使其作品更能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