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岩骨花香 藝馨人和(1 / 3)

岩骨花香 藝馨人和

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者:石晶 鄭蕾 吳荔婷 楊江帆

【摘要】 產於世界雙遺產的武夷岩茶是享譽海內外的烏龍茶,根據其特性而編創的武夷岩茶茶藝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本文結合茶藝及美學理論,從茶、器、水、人、藝、境六個方麵,分析武夷茶藝的美學價值,特別是對“焚香靜氣”、“遊龍戲水”的涵義進行闡述,以期完善武夷岩茶茶藝,更好地為武夷岩茶產業服務。

【關鍵詞】 武夷岩茶;茶藝;美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武夷岩茶產於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的名山武夷山,是中國烏龍茶之極品。它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獨具“岩骨花香”之韻,在品飲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武夷岩茶茶藝。

茶藝,是泡茶與飲茶的技藝。[1]576它包含六要素:茶、器、水、人、藝、境。武夷山巧奪天工的自然生態和厚重的茶文化,為武夷岩茶茶藝美學奠定了基礎。[2]28常見的武夷岩茶茶藝有以下幾種:《武夷茶藝》(黃賢庚等)、《武夷山工夫茶茶藝》(林治)、《武夷岩茶茶藝》等,其中,創編時間最早、知名度和影響力較大的當屬《武夷茶藝》。《武夷茶藝》程序有二十七道,合三九之道。為便於表演,也常簡化為十八道,成為公認的武夷岩茶茶藝,一直沿用至今:

恭請上座、焚香靜氣、絲竹和鳴、葉嘉酬賓、活煮山泉、孟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麵、重洗仙顏、若琛出浴、遊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鑒賞三色、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蘭芷、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領略岩韻、敬獻茶點、自斟慢飲、欣賞歌舞、遊龍戲水、盡杯謝茶。[3]91-93

黃賢庚先生撰寫的二十七道武夷岩茶茶藝程序包含了茶之美、器之美、水之美、人之美、藝之美、境之美。以下,本文主要從美學角度對茶藝之美給予分析。

一、茶之美

唐代詩人杜牧在《題茶山》寫道:“山實東南秀,茶稱瑞草魁。”茶,是茶藝中最核心的要素。

1.茶工藝之美

武夷岩茶製作技藝,是從古代的武夷茶製作技藝逐步發展演革而成的,它是武夷山曆代茶農集體智慧的結晶。武夷岩茶的傳統手工製法有十五道工序,即:采摘鮮葉(中開麵采3-4葉)→曬青→晾青→做青(搖青、做手和靜置)→炒青→揉撚→複炒→複揉→毛火/走水焙→扇簸→攤放→揀剔→足火→燉火→毛茶,再經精製,便可成為武夷岩茶。這樣的技藝製出的半發酵茶,香、清、甘、活,當是茶中佳品。2006年6月,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9月,又代表中國烏龍茶向聯合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茶品質之美

生長在山坑岩壑之間的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優異,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蜻蜓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蛤蟆背”;色澤綠潤帶寶光,俗稱“砂綠潤”。內質香氣馥鬱雋永,具有特殊的“岩韻”,滋味醇厚回甘,潤滑爽口,湯色橙黃,清澈豔麗,葉底柔軟勻亮,邊緣朱紅或起紅點,中央葉肉淺黃綠色,葉脈淺黃色,耐衝泡。

欣賞武夷岩茶茶藝之美,主要是欣賞武夷岩茶的形、色、香、味、韻。《武夷茶藝》中第四道程序“葉嘉酬賓”,是對岩茶幹茶外形之美的鑒賞。第十六道程序“鑒賞三色”,是鑒賞茶湯在茶杯裏、中、外三種不同顏色的美。第十七道程序“喜聞幽香”、第十九道“再斟蘭芷”和第二十一道“三斟石乳”即嗅聞武夷岩茶的香氣,茶香濃長幽遠,高爽持久,變化無窮。武夷岩茶在衝泡過程中,每一泡香氣都不同,通常13泡都還有餘香。“初品奇茗”、“品啜甘露”、“領略岩韻”這三道程序都體現了品飲武夷岩茶的過程,可以細細領略獨特的“岩骨花香”之韻。《武夷茶藝》中有一道獨特的程序為“遊龍戲水”,即是對葉底之美的欣賞,仿佛烏龍在戲水,這是在其他茶藝表演中極少見的。因此,武夷岩茶品質之美對武夷岩茶茶藝有著重要作用。

3.茶品種之美

武夷山素有“茶樹品種王國”之稱,茶樹種質資源非常豐富,據曆史記載有1187種[4]。其中,四大名樅有“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普通名樅有“瓜子金”、“金鑰匙”等;品種茶有鐵觀音、烏龍、梅占、奇蘭、雪梨(佛手)、肉桂、桃仁、毛蟹、水仙等。武夷岩茶馳名世界,跟武夷名樅密不可分。

4.茶命名之美

武夷岩茶的名字也很美,如“白雞冠”、“水金龜”、“金鎖匙”、“吊金鍾”、“金柳條”,將茶樹外形描繪得栩栩如生,其中以“大紅袍”的命名最為著名。傳說古代一位進京趕考的書生經過武夷山,結果不慎中了風寒,好心的僧人將長在懸崖峭壁上的茶葉采摘下做成茶湯給這位書生喝,書生喝了之後病馬上好了,結果進京趕考中了狀元後回到武夷山,為了感謝僧人和茶樹的救命之恩,將身上披著的紅袍脫下披在茶樹上,“大紅袍”之名由此而來。唯美的傳說增添了武夷岩茶茶名之美。

二、器之美

“器為茶之父”,好的茶葉需配上好的茶器。《武夷茶藝》中使用的是宜興紫砂壺,配以白瓷杯,“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正襯托了武夷岩茶茶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