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有錢就是好(2 / 2)

這些都不包括逢年過節朝廷給額外賞賜以及的和包大人給的過節錢。

以上統計隻說明一個問題:認個好幹爹很重要。不過之是人生的成功的第一步,不過如果王旁沒有現代人的智慧,以及自身的膽識,怕是連這第一步都邁不出,而是依然隻是王安石的傻二兒子。

現在回到邸店剛才的對話,何裏缽從暖和的被窩裏跳起來,但被涼風一吹馬上清醒過來,王旁就是王旁,否則自己也不會跟著這個比自己小幾歲的孩子兄弟來回跑。

王旁見他蹦起來,問到:“你怎麼了?”

何裏缽從被子裏出來,說到:“睡不著,我把爐火勾起來再添點煤炭。”本來二人都是和衣而睡,這樣還覺得冷,何裏缽披上披風到院子中去找煤。

這邸店和王旁陳州縣城的宅院差不多,不過比那小院可簡陋了許多,前院正房是個供路人或住店客人吃飯的飯店,東西耳房,東麵一間做是馬廄,另一間放著煤柴炭以及其他。西麵的耳房是主家住。

後院有的幾間房上等房就算是他們住這個了,標準間的正房。耳房裏麵一般都是三五人住一間的,何裏缽很快速走到前院,這北風吹的身上嗖嗖的。

他隨便找了個工具鏟了幾塊煤回房間,一邊勾著爐鼎爐子裏的火一邊說到:“你說這家的煤炭可是有趣,大小都差不多。”

王旁起身看看,確實和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的煤或是大小不一的煤塊,或是碎煤活在一起,便於燒。唯獨這家店,幹脆將碎煤弄的更碎,活上水弄成個煤團團。

這穿越到宋朝的王旁忽然想起,沒住樓房之前想起來小時候家中點爐子的情景,雖然這宋朝的爐子都是陶瓷的,小一點的叫陶瓷爐,大一點的叫鼎,但燒的煤都差不多。隻不過沒有現代人那樣把沒弄成蜂窩。

不過有一點王旁始終鬧不明白,這古人也燒煤怎麼就沒有煤氣中毒一說。大概也是由於門窗不嚴或者燃燒充分。

第二日晌午殷世傑和餘大年來到店中,接王旁到他們所在的村落去看看。

晉城縣地處太行山、王屋山、中條山三山的交界處,東枕太行,南臨中原,西望黃河,北通幽燕。殷世傑和餘大年他們就住在離縣城不遠的山腳下,方圓幾百裏,有那麼七八戶人家,十個不大的村落。

王旁看看周圍的地形地勢,基本和他想像的沒什麼出入,二人又將王旁何裏缽接到家中,王旁嚇了一跳,不大的堂屋中裏裏外外站是十好幾個人。殷,餘二人招呼王旁他們進來,跟那些人介紹就是他們說的在延州遇到的貴人。屋裏人都熱情的跟他兩打著招呼。

散退眾人,王旁問二人事情辦的怎麼樣了,二人便辦好了。說著將一張紙遞給王旁,王旁看了看,心中很是吃驚,“怎麼是這個數字?不會錯吧?”

餘大年擺著胖手說到:“不會不會,王公子方向,這個已經是訪到的最低價了。”

何裏缽結果來看了一眼也是一愣,原來王旁讓二人回來,訪一訪附近土地的價格。上麵白紙黑字寫著,每畝地80文銅錢。

紙上還簡單畫著地圖。山下的這片地大概有個一共有十多頃,除了各個村落所占地,現在圖中荒廢的空地有那麼三四頃。

算了合計,按照四頃地核算大概隻花六七十貫就可以買下地。加上10%的地稅也就是七八十貫。比王旁的預算要少了很多。

看餘胖子誠惶誠恐的樣子,王旁解釋說,“價格是很低了,這麼低的價格,為啥這邊人不多買地呢?”

殷世傑說到:“這裏土曠人稀,地價十分低廉。再說我們這的收入剛剛也就夠口糧,要是官府稅高口糧都不夠,哪有錢買地。”

王旁點點將紙揣在懷裏,吃了點當地的果子,味酸微澀,清香盈室,倒是大臘月的仍然不腐,回縣城的路上,餘大年指著路邊一片樹林說到,那果子就是這林子香料樹的果子。雖已落葉,仍可聞到樹木的香氣。

王旁轉頭問殷世傑和餘胖子:“你們想不想與我回京城,賺大錢。”

兩人嘿嘿一笑:“王公子每月答應給我們5貫銅錢,已經不少了。”

餘大年笑著:“還管吃住呢!”

王旁說到:“隻要你二人好好做事,以後讓你們賺的比這多。”二人更是心花怒放。

本章注:種師道(1051—1126年), 著名北宋末期賢士、軍事家。字彝叔,漢族,洛陽(今屬河南)人。後遷居到京兆府長安縣豹林穀,是為長安人(今西安縣)。種師道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禦賜名為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