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強財政投資項目績效評價的必要性(2 / 3)

如何規避和解決這些弊端,除了加強體製建設之外,必須推行績效評價,對責任單位實行績效考核。通過績效考核,可以調整投資結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項目建設管理、資金管理,進而管好、用好財政投資項目資金,提高財政投資項目的效益。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財政要改革預算編製製度,完善預算編製、執行的製衡機製,加強審計監督,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財政支出管理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化,需要各級財政機關積極探索並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努力提高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在給定目標的前提下尋求最有效率的實現目標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滿足公共需要、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快速地發展服務。

二、財政投資項目績效評價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1、評價無標準,部門資料不全使項目難於評價

由於財政投資項目績效評價的對象千差萬別,衡量評價對象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個體差異性較大,標準難以統一。很難建立一套相對通用和實用的績效評價指標體係。而且經濟轉軌過程中政府責任、部門目標的定位也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很難確定一個比較一致的評價標準。有的部門平時不注意資料的收集和檔案的管理,就是再簡單的指標也難進行評價。

2、設計指標體係較難

績效評價指標是通過各種手段將績效目標轉化為可操作性的具體指標。績效評價的指標性體係由於業務項目的不同而千差萬別,在製定時難免掛一漏萬。由於不同的指標反映了績效的某個側麵,因此,績效評價指標體係在整體設計上就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對具體的績效指標很難做到細化和量化。即使好不容易設計了一套指標,在實際應用中還是難以具體操作,存在主觀性較強的情況,對評價工作難以做到科學、合理。

3、投資項目實施管理職能不夠集中,管理水平不高

由於財政性投資項目實施管理方麵往往會有不止一個部門參加,還會涉及到其他相關的部門,因此財政性投資項目管理沒有進行專業部門的歸口,沒有形成統一的管理模式,也沒有獨立的財務核算機構,於是便形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各自為政、多頭管理”,出現“管理交叉”與“管理真空”並存的管理體製。顯而易見,這樣的管理形式不能進行全程管理,沒辦法將決策論證、建設實施、資金撥付、後期評估整個過程進行統一管理。

三、加強財政投資項目績效評價工作的建議

1、設置績效評價專業機構和配備專業評價人員

首先要成立專門的績效評價科室並配備專業人員,把績效評價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要強化績效評價的理念,優化績效評價人員和相關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根據需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舉行各類績效評價方麵的培訓班、座談和講座,首先要學會理論知識,學習和積累先進經驗,其次還要理論聯係實際,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還可以通過外部資源和渠道來建立自己的績效評價方麵的專家庫。當然相關的財政機構也要根據實施項目的不同和特點,建立配套措施,比如聘請相關的專家、組織或者是專業的外部中介機構來進行專業的財政性投資項目績效評價方麵的工作指導。不僅如此,相關財政機構還要加強同其它政府機構的溝通和聯係,如審計、紀委、檢察院、法院、建設部、政府計劃規劃部門、國土資源部門和環境保護等部門;要協調好同其它項目政府職能機構的關係,積極配合其它政府職能部門的同時也要獲得其它政府職能部門支持和配合,隻有這樣才能夠保障財政性投資項目績效評價工作的順利進行,也隻有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高整個工作的效率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