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會計準則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治理對策(1 / 3)

新會計準則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治理對策

財經論壇

作者:袁濤

【摘要】 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保證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決策的前提和基本條件,在新的會計準則下通過製度創新來抑製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有著重要的意義。文章在闡述會計信息真實性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新準則對遏製會計信息製度性失真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準則下會計信息失真的若幹治理對策。

【關鍵詞】 會計信息 會計準則 會計信息質量

許多學者從人為因素的角度去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將問題產生的原因歸結為會計作弊。然而,即使有合法真實的原始憑證,依據合法合規的會計處理,也同樣會產生會計信息失真現象。這是因為,會計政策、規範和製度本身存在的缺陷難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完全真實,並且在實際中,會計人員可能會因為不同的目的在會計製度允許範圍內對會計政策和方法進行選擇,從而造成會計信息的不真實。也就是說,製度的不完善和約束缺乏也會使會計信息失真。因此,在2006年頒布的新會計準則下,如何通過製度創新來抑製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便成為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產生的原因

會計信息的質量直接關係到決策者的決策及其後果,其真實性和可靠性是保證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決策的前提和基本條件。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指會計信息真實、客觀地反映各項經濟活動,準確揭示各項經濟活動所包含的經濟內容。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一個相對的和動態的概念,這主要是因為會計人員的素質、能力、經驗、品德等具有明顯的主觀色彩,會計準則、製度、程序、方法等會計標準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再加上會計對象存在著大量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會計信息反映的隻是某個時期和某個時點的經濟活動狀況,它可能與當時的客觀環境是比較適應的,但隨著環境的改變,過去真實的信息也會變得不一定真實。

會計所運用的確認和計量方法,肯定會影響到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程度。如收入、費用的確認和計量,是以實現原則、配比原則和權責發生製為基礎的,這就使得會計反映的當期利潤與當期實際現金淨流量可能不一致,從而使利潤缺乏實際貨幣保證。

同一會計事項往往可以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這種可選擇就帶有較強的主觀性。例如,存貨計價有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等,固定資產折舊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各種加速折舊法等。不同的方法必然產生不同的結果,我們隻能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法,但我們無法證明自己的結果是否真實。

會計處理過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確定因素,很多參數需要估計和預測。如固定資產折舊年限、預計殘值、或有事項等,這種預計帶有很大的主觀成分,預計的結果是否與實際情況吻合,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會計信息反映的隻是某個時期和某個時點的經濟活動的狀況,與當時的客觀環境是相適應的。在當時條件下,基於當時的客觀情況,這種反映可能是真實的,但隨著環境的變化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對會計的理解逐漸深化,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斷完善,對經濟活動的會計反映要求會發生變化,原來被認為是正確的做法可能會被認為不正確,原來認為是真實的會計信息可能變得不真實。相反,一些原來認為是不正確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會得到承認和支持。

二、新會計準則對抑製會計信息失真的影響

1、新準則對遏製會計信息製度性失真的積極作用

(1)新會計準則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會計環境的變化,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旅性和可比性。新會計準則對會計實務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進行規範,如對於企業無形資產的確認、金融衍生工具的計量以及一些重要表外信息的會計處理,都已作出相應規定,同時適時增加新的會計科目,使其盡可能涵蓋現實會計務實中所有交易行為或可能發生的會計事項,使會計準則與會計實務保持同步,增強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與可靠性。

(2)對會計要素的定義作了重大調整。提高了部分定義、釋義的準確性,從而增強了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及相關性。新準則對會計要素的定義作了修改,從而夯實了會計信息質量的框架基礎。新基本準則強調了資產是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與負債是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增加了資產與負債的確認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