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會計準則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治理對策(2 / 3)

(3)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以曆史成本計價的財務報告信息與經濟快速發展的企業實際情況會產生較大的差距,針對曆史成本原則的這一不足,新會計準則體係引入公允價值等計量模式,有利於真實反映資產的實際價值,體現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由於采用公允價值來計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益和損失最接近現實,因而據此向投資者提供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是最相關、最真實、最有用的。

(4)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將對企業傳統的盈餘管理行為有所遇製。首先,新會計準則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的選擇項目、限定了企業利潤調節的空間範圍,規範和控製企業對利潤的人為操縱、粉飾經營業績,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其次,對能夠實施控製的被投資單位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進行盈餘管理的積極性。此外,企業利用合並調節盈餘的行為也受到限製。

2、新準則對抑製會計信息失真的局限性

通過新舊會計準則差異的研究表明,新準則雖然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會計製度,對抑製會計信息製度性失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新準則也並非盡善盡美,仍然存在容易導致信息製性失真的諸多缺陷。

(1)新準則下會計理論與方法仍存在不足。新準則下會計理論和方法仍以物質和貨幣為對象,它所反映的資產內容狹窄、產權觀念較為陳舊,有不少難以用貨幣計量卻對決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財務報表,甚至財務報告之外,如人力資源、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

(2)新會計準則仍存在不完全性。一是新會計準則對某些釋義和定義的解釋仍存在模糊性,不夠精確,難以操作,二是新會計準則的某些規定擴大了企業盈餘管理的空間,三是新準則下依然可能存在濫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現象,四是新準則在信息披露方麵存在缺陷。

(3)新準則下會計政策仍具有很大的可選擇性。首先,對於發出存貨計價方法,新準則取消了後進先出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在一定程度上防範了企業利用先進先出法和後進先出法的轉換對盈餘進行的操縱。其次,固定資產的折舊、無形資產攤銷的方法,仍有年限平均法,年數總和法、雙倍餘額遞減法,工作量法等多種方法。此外,長期股權投資核算仍存在成本法與權益法之分,為企業操縱利潤提供了條件。

(4)新準則下會計事項的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很多。一是新準則要求企業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及預計淨殘值;二是由於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是很難準確測定的,因而難以確定無形資產的受益期;三是預計負債的確認標準難以把握;四是資產減值準備的不確性。

三、新準則下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1、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及會計製度

新會計準則的頒布,一方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另一方麵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留下了一些新的漏洞。這就要求繼續完善新的會計準則,對新會計準則中的漏洞和不足進行修改,進一步規範企業盈餘管理行為。在修訂會計準則和會計製度時,應盡量克服或減少其本身的不確定性,協調好有關利益各方在準則製定和和執行過程中的相互製衡關係,應對當前和未來經濟環境作出比較科學的分析和預測,使會計政策的製定建立在穩定性、持續性、發展性的基礎上。

2、進一步改革產權製度

產權明確界定,是會計規範運行和會計信息生成的基礎,我國實行的國有產權製度,其最大弊端是隻有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沒有事實上的所有者,所謂“全民所有”其實是“人人沒有”。這種產權主體的缺位是導致“內部人控製”現象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同時,企業產權形成空洞,也容易滋生腐敗,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3、建立規範的公司治理結構

完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結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逐步培育經理市場,消除政府任命經理人現象。規範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對新老三會權責進行明確劃分,必要時可予以整合,形成有效的權力製約機製。公司應建立獨立董事製度和審計委員會。切實加強內部監督機製。可借鑒西方的經驗,對經理人員實行期權激勵,解決經理人員與企業目標不一致問題,使經理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能為實現公司的長遠發展目標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