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1 / 3)

後 記

1.歐也妮,至今,五家寨的村民還在傳說她參與設計“人字橋”的故事。歐也妮始終不願離開心儀的橋梁,結廬橋下,日夜守望,天天聆聽火車越過天際的音樂之聲,終老於此。當地人還將她的遺物安放在“人字橋”上方的施工洞裏,並築有她的塑像。為此,法國人也把“人字橋”稱為女兒橋。

2.方蘇雅,1905年回到法國,同埃蓮娜?馬爾芒結婚,遠離政治,隱居鄉下,並在家中修建一座名為“小中國”的庭院。

3.杜美,1931年終於當上了法國第三共和國第十四任總統,第二年被人暗殺。

4.孫寶琦,1914年出任中華民國代理國務總理,1924年再次出任國務總理。

5.李經羲,1917年出任國務總理。

6.龔心湛,1919年由財政總長兼代國務總理。

7.“人字橋”,被列為《世界名橋史》,被中國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0一三年四月三十日初稿於重慶自知堂

二0一四年八月二十二日改定於成都

通車儀式

1911年,《法國小日報》刊登的“關於中國辛亥革命運動,軍事演變”的大幅彩畫。

滇越鐵路修建大事記

1. 1831年,英國駐印度軍官斯普萊(R.Sprye)上尉首次提出從其殖民地緬甸修築一條鐵路到雲南,並於1858年正式向英國政府建議修築由緬甸仰光經雲南思茅到廣州至漢口的鐵路幹線。

2. 1862年,英國政府策劃修建由緬甸八莫經雲南下關、昆明到達四川宜賓的鐵路線,以控製長江上遊。因雲南“片馬”和“班洪”事件受挫。

3. 1866年,法國海軍大尉佛朗西斯賈宜(Francis Garnis)考察雲南,提出“湄公河淺涸多灘不宜航運。紅河是進入雲南的理想航道”。

4. 1868年,法國海軍提督讓.杜沛(Jean Dupuis)與雲南提督馬如龍簽訂軍火食鹽供給與錫銅收購協議。確定紅河蠻耗為運輸線路。

5. 1882年,法國駐華公使寶雷(Bouree)向清政府提出“法國切願設法自海口(越南)以達滇境通一河路,惟使該河有裨商務”,並與李鴻章簽訂《上海協議》。

6. 1883年,法國與越南阮氏王朝簽訂《順化條約》,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

7. 1883年12月到1885年4月,中法戰爭。

8. 1885年6月,中法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共十款。其中:“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辟兩個通商口岸,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業者之人商辦”。

9. 1887年6月26日,中法在北京簽訂《中法續議商務專條》,其中規定廣西開龍州,雲南開蒙自為通商處所。

10.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簽訂。

11. 1895年5月8日,法國外交部部長阿諾托(Gabnel Hano taux)召見大清駐法公使龔照瑗,商討中越邊界劃界問題。6月20日,光緒皇帝命總理衙門大臣奕劻,徐用儀與法國駐華公使施阿蘭簽訂中法《續議界務專條附章》和《續議商務專條附章》,其中規定“越南已有和日後將要修築的鐵路可接至中國境內”。

12. 1896年,法國財政部部長杜美(Paul Doumer)被任命擔任法屬印度支那總督。法國人杜亞、白蘭化裝遊人首次潛入雲南蒙自勘查鐵路線,於雞街五裏衝遭劫匪搶殺。

13. 1897年6月18日,清政府照會法國駐華公使,“定允準自越南交界起,由百色河一帶或紅河上遊一帶,修造鐵路,經達省城,應由中國漸次察勘辦理”。

14. 1897年秋,法屬印度支那總督杜美派遣佩納甘(Penneqnin)上校率戈斯蘭(Gosse Lin)少校、斯米德(Scmide)上尉、伯拉(Bellat)上尉一行進入雲南,“尋找一條便捷的通道而不引起當地居民的懷疑”。初選出了老街——蒙自——昆明線路,亦稱西線。

15. 1898年4月10日,中法在北京互換照會,清政府允準:“法國國家或所指法國公司自越南邊界至雲南省城修造鐵路一道,中國國家所應備者,惟有該路所經之地與路旁應用地段而已。”

16. 1898年6月,法屬印度支那總督杜美赴昆明與雲貴總督府商談修路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