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建構自我的反思係統。新教育實驗的創辦人朱永新教授曾說:“記錄下自己真實的教育生活,記錄下自己每天的思考與情感,就是最好的教育科學研究。”教育必須有“心”,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人,應該是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一個人之所以能在某件事上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是個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無心就不能成功。盡管我們有時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但是,畢竟大多數情況是有心栽花花自開,無心插柳柳無蔭。因為,我們不能把成功建立在不可捉摸的僥幸和偶然上。
所以,作為教師的你,從今天開始,立馬建構自己的反思係統——教育日記、教學反思、案例編選,做一個有心人,認真總結教育的得與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麼做的?有什麼體會?有什麼感受?今天產生了一個矛盾,是怎麼解決的?今天遇到了一個挫折,又有什麼樣的感受?把這些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用心思考,讓自己與自己對話,讓一個自我戰勝另一個自我。
“心”總是鮮活的、跳動的。教育是活的藝術。教育要時時刻刻麵對不同現象,更會時時刻刻產生新的問題,或宏如天地,或微如草芥。有了這樣的反思係統,每一天的喜怒哀樂,得失成敗,就可以任其傾訴;花開花落,雲舒雲卷,任其描繪:“夕陽茅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辭。”敏於感知,勤於思考,這是每一位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品質。一花知春,一葉知秋,每事每物都必然有前因後果。對教育現象,不僅要觀察記錄,還要發掘它內在的深刻意義,這樣才可能將實踐智慧轉化為個人理論智慧。
那麼,教育日記、教學反思如何寫?案例如何編選?怎樣才能將那些以靈感為標誌的智慧轉化為成長記錄裏的東西,使我們在將來回憶時不僅可以品嚐到幸福,而且能形成自己的理論?
一是要寫真,表達對教育、教學的真心實意、真情實感。寫出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真實體驗,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二是要愛教愛生,勤觀察,學做教育的有心人。羅丹說過,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來說,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美的眼睛。因此,我們每一位老師應該善於觀察,善於表達。三是要多讀、多想、多看、多寫。多讀書,讀好書,書裏麵蘊藏著豐富的理論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在一定意義上,我們是在用我們的時代語言,用我們的生活閱曆,同過去的大師們進行心靈溝通,闡釋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四是要有毅力。隻要堅持不懈,相信成功會與你相隨!正如肖川博士所說的:“假如你是一個內心世界非常豐富的人,一個富有愛心和教養的人,一個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人,一個能夠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柔情的人,一個能夠‘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那麼,你不僅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你也一定能夠勝任許多其他的工作。相反,假如你是一個內心世界蒼白和貧乏的,一個麻木和粗俗不堪的人,一個平庸和委瑣的人,一個不學無術的人,那麼,你不僅不會是一個合格的教師,你所勝任的工作恐怕少之又少。”
二、解決課堂實際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反思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促進教師積極主動地探究和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借助反思,教師對教學經驗特別是問題性經驗作批判性分析,這樣他就能主動地將與行為有關的因素納入到教學過程中來,重審自己教學中所依據的思想,並積極尋找新思路與新策略來解決所麵臨的教學問題。
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有太多這樣的人,在他們自認為思考的時候,隻不過是在重複自己的偏見。”作為教師,須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習以為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善於發現其中的問題,並且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不斷地改進、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教育需要既用心又用腦,還要用手,也就是說,要“行動”。隻有讓行動與反思相結合,才能使教師的教學行為建立在反思的基礎上。教師的行動研究,就是教師針對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而展開調查、分析與反思等一係列活動。它以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以提高對教學實踐的認識和理解、提高教學效果和提高專業發展能力為落腳點。
案例4 試卷評講應關注哪些方麵
(1)講評之前,統計分析需先行
首先是針對學生的錯題進行統計,並深入分析學生失分的成因。對學生錯誤率較高的題目,要根據學生的答卷,倒置分析學生做錯的原因,大致可以劃分為三類,在知識、方法的準確理解與掌握方麵:①對概念、公式、結論模糊不清;②忽視公式與結論的使用條件;③未掌握常規問題的解決方法。在習慣方麵:①審題不清;②計算失誤;③書寫不規範;④及時性自查意識不強。在解題的思維策略方麵:①無法理解題意;②找不到解題的途徑。
其次,對學生“對但不好”(雖然做對了,但是在解題思路上不夠清晰、在方法選擇上不恰當,顯得很勉強,做對有一定的運氣成分)的題目進行統計,並對成因做深入分析。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①選擇題的解決方法上缺少靈活性(需要詢問調查學生解題的思維過程);②缺少對常規問題的一般處理方法的梳理,對各種方法所適用條件認識不到位,從而造成方法選擇不當;③缺少對問題的分析方法和思維策略。
(2)試卷講評內容的確定
原則上,課堂上教師應講學生困惑所在(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關注),講學生輕視所在(不講學生很難意識到的),講學生能力所及的難點(講了也學不會的沒有必要去講),講學生普遍性問題,避免麵麵俱到地題題講解(自己能解決的沒有必要講,個別人的問題課下單獨解決,突出講評的重點,確保課堂講評的效率)。
此外,教師還應講如何去分析試卷,不僅要指導學生如何從自己的錯誤中分析成因(避免簡單歸納為粗心、狀態不佳等),並製定相應措施以避免重複性錯誤的產生;還要引導學生挖掘把試卷中問題背後的更深層次原因,即歸因於平時的學習態度、習慣和方法,指明從根本上改變現狀的辦法是從平時的學習態度、習慣和方法入手。例如考試中學生求導計算錯誤,學生歸因:對分子求導後忘了乘分母。
教師應要求學生思考為什麼會忘?是不知道“商的求導公式”嗎?若不是沒掌握公式的原因,那是什麼造成的?教師要分析人們思考的時候,需要大腦的暫時記憶,而科學研究表明,人的暫時記憶單元一般是5~7個,在某一操作過程還不熟練時,同時需要3個以上記憶單元參與工作,就容易出現混亂和錯誤。因此,該錯誤的真正成因是由於計算的跳步致使同時需要記憶的單元過多造成的。因此,得到改進的措施:一方麵加強求導運算的訓練,提高熟練度;另一方麵,可以在運算過程中細化步驟。
就試卷內容的講評而言,應避免就題論題,跳出試卷題目的限製,著眼於學生所暴露出的漏洞和不足,對試卷題目進行適當地引申、擴展和補充,確保學生從試卷講評中在知識和方法上得到鞏固和強化,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上得到提高和發展,在數學學習方法和習慣上得到修正和改善。
(3)注重講評後的反饋練習
在試卷講評後,應針對學生試卷中的典型錯誤,編製題目作為反饋練習,以此作為師生之間信息聯係和反饋的手段,檢驗講評效果。它能起到二次矯正、鞏固基礎和查缺補漏的作用,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需要在課下重點指導和督促的目標。
(4)講評中要“小題大做”和“大題小做”
試卷中既有小題(選擇題和填空題),也有大題(解答題)。學生在考試時,盡管小題的答案是正確的,但是學生對題目考查的知識、方法和數學思想未必清楚,有時是誤打誤撞,部分題的解答有猜的成分在裏邊,或是通過應試技巧排查選出答案的,並不能解釋清楚正確選項對的理由,也說不清錯選項錯的理由;而解答題中,由於題目往往比較綜合,解題的路程較長,學生一般會感覺困難,不能把一道大題的解題任務適當分解為幾個階段性任務,構建解題的途徑。因此,在試卷講評時,教師應要求學生把小題當作解答題去解,寫出解題的詳細過程,而解答題,應要求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題目的求解過程,理清解題過程中的各關鍵步驟或階段目標。
三、改進職業生存方式
呂洪波在《教師反思的方法》一書中指出,教師的職業成長,就其途徑和方式而言,包括兩個大的方麵:一是外在的影響,指對教師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培訓和提高。它源於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對教師角色與行為改善的規範、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師內在因素的影響,指教師的自我完善。它源於教師自我角色願望、需要以及實踐和追求。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都在改革和尋求新的教師“學習”與成長模式。自《卡內基報告》和《荷姆斯報告》問世以來,西方國家出現了教師發展模式的多元化格局,如教師能力本位運動(CPTE)、教學效果本位運動(PBTE)和學校本位教師發展運動(SBTE)等。這中間,注重教師自身的反思性發展是其鮮明的特色,並由於其獨特優勢而受到推崇。它至少在兩個方麵的功能上優於傳統的教師發展模式:一是通過強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的考察,立足於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之依據的回顧、診斷、自我監控和自我調適,達到對不良的行為、方法和策略的優化與改善,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並加深對教學活動規律的認識理解,從而適應不斷發展變化著的教育要求。二是賦予教師新的角色定位:教師成為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教師成為研究者,使教師工作獲得尊嚴和生命力,表現出與其他職業如律師、醫師相當的學術地位,使教師群體從以往無專業特征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專業性質的學術層級上來,進而改善自己的社會形象與地位。
美國學者波斯納在總結人的發展時曾得出這樣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他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認識。教師工作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實踐性,但教學又是需要反思的,沒有反思的教學不可能深刻。通過係統的反思,教師可以從衝動的、例行的行為中解放出來,以審慎的、意誌的方式行動;可以使教師從教學主體、目的和工具等方麵,從教學前、中、後等環節獲得體驗,變得更加成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反思是教師取得特定實踐成就、進而走向解放和專業自主的工具。教師的工作帶有重複性,強製的、機械的重複性操作必然帶來心靈的重負與“無聊”;同時,教育教學實踐,也不可能“彩排”,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瑕疵難以避免。隻有加強反思,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教育教學的主人,提高教學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動性、盲目性。
有學者曾從杜威的思想中歸納出教師加強反思性的重要性:“開發反思性教學意味著對某種情境或人作出積極反應的習得的意向。這些意向中最重要的是思想開放性(open-mindedness,又譯開啟心扉)、責任性(responsibility),以及執著性(whole-heartedness,又譯全心全意)。”思想開放性是一種認知因素,意味著在教學領域裏追求並構建機動(或備擇)策略的意向。有這種意向的教師敢於冒險,不機械地接受或拒絕教學假說或業已形成的有關學校、課堂的正統觀念;相反,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分析,並將自己的觀念與學生的、家長的、研究者的觀念作比較。他們樂於把問題看成有多重情境性答案的問題。責任性是一種倫理因素,促進教師不僅考慮行動的短期結果,而且考慮長期結果。有責任性的教師堅持道德定向,注意從教育決策、社會、政治與經濟等大背景中思考教學問題,能按照倫理要求思考行為方式。執著性是一種情意因素,它促使意向不局限於特定的教學情境和學科,而貫穿全部教學活動。
實際上,教師的反思行為總是與其專業發展聯係在一起的。現在許多中小學教師言必稱“忙”、“累”,感到“腦子是滿的,心卻是空的;時間是滿的,心卻是空的”。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職業倦怠”。究其原因,從根本上說就是對投身教育事業的責任和信念不夠堅定,是專業自覺的意識和能力未得到充分“喚醒”。來自外部的刺激固然可以促動教師取得一定的進步,但卻無法使教師到達專業發展的彼岸,因為隻有源自教師內在的驅動激勵,即教師的專業自覺,才能促使教師真正自我提升和完善。誠如教育家葉聖陶先生1919年在《今日中國的小學教育》一文中所指出的:“教育事業原是教師做的,教師不能隻等旁人來‘覺我’,要靠自己覺悟。……若是從‘自覺’得來的,便靈心澈悟,即知即行。”隻有這種自覺,才能使人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去拓展已經變得十分逼仄的心靈空間、精神世界。誰會精彩,誰會成功,靠什麼?靠的就是這種自覺,就是這種精神狀態。死人跟活人相比就差一口氣,人與人的不同就在於狀態、精神的不同。一個有積極狀態的人,隻要打起精神來做事就會活得精彩;而消極狀態的人會萎靡不振,不願意去努力,最後自然不會成功。
有專業自覺的數學教師,都會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加強反思性。反思,就是在教育的“行動”中尋找“心靈”。行動,是第一準則。通常,在我們的印象中,一直都是要“先瞄準,後開槍”的。但是在國際上卻流行著一句話:“先開槍,後瞄準。”其實,“先開槍,後瞄準”的邏輯就是行動優先。“凡是決定了的,就是對的”。這是《麥當勞七大方針》中的最後一條,也是“麥當勞方針”中最重要的一條。陶行知先生說“‘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他把“在勞力上勞心”稱為“有思考的行動”。他說:“人類與個人最初由行動而獲得真知,故以行動始,以思考終,再以有思考之行動始,以更高一級融會貫通之思考終,再由此而躍入真理之高峰。”正是有了這個“有思考的行動”,教師將改變憑借經驗常識開展教學的不科學狀態,將杜絕人雲亦雲、隨波逐流的無主見現象。為此,教師一要勤於讀書,善於與經典對話,向大師請教,讓頭腦更加清晰,讓思維得以發展,進而指導教學行為;二要樂於合作,加強同伴互助,真誠地傾聽、理解各種觀點,在激發與碰撞中實現思想的重構,追求彼此間資源的共享與增值;三要善於思考,把想到的說出來,把說出來的寫下來,做到心、口、手的和諧一致,及時用語言文字把靈光閃現的智慧之光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