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資料鏈接
校本教研:讓科研親近教學
——校本教研的方式與成果表達
四川省丹棱中學校 朱樺
所謂“校本教研”,是一種以校為本的、以教學實際為目標的教學研究製度。校本教研強調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實際的問題,是教師為了改進自己的教學,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和解決自己教室裏的問題。其基本內涵包括三個重要方麵,即:“為了教學”、“關於教學”,且“在教學中”。
校本教研作為一種研究方式,其內涵是行動研究,強調的是研究主體的觀念、價值、目的,相信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研究;借助“問題—設計—行動—反思……”來實現自身行為的改善。實踐中,校本教研的具體展開方式可以是:教學日誌、教學敘事、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等。
1.教學日誌
教學日誌是指教師對教學事件的定期記錄,其形式包括備忘錄、描述性記錄和解釋性記錄。在日誌中,記錄的是教師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所觀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釋的和所反思的內容,是教師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的自由寫作。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教學日誌的撰寫同樣可以緊緊圍繞某個主題,也就是說,可以結合某個研究的重點來寫作。舉例來說,你可能正在探究某種教學方式對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影響,則可以就每一節課之內,這種教學方式引起的學生變化、你自己的感受、課堂氣氛等方麵,來撰寫教學日誌;也可以定期記下你與班上某位特殊學生的接觸;也可以每天或隔幾天記載你新接手的一個班級的學生情況,等等。
日誌作為校本教研的一種方式,並不是僅僅羅列生活事件的清單,而是通過聚集這些事件,讓教師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相關行為。國外的一位中學教師,曾如此來描述日誌是怎樣與自我成長結合在一起的:“(日誌)是一種有價值的工具。我經常回來讀一讀在過去的一周發生了些什麼。我能夠注意到一些關於我教學的事情,例如,有用的和無用的教訓。我每星期至少做四次記錄。這看起來能使我專注於教學實踐中的關鍵問題。”通過撰寫教學日誌這種方式,教師可以定期回顧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在不斷回顧和反思的過程中,教師對教育教學事件、問題和自己認知方式與情感的洞察力,也會不斷增強。具體而言,教師將更加深入理解學生的問題,從多個維度來認識教育中的特殊現象;教師將更加了解自己是如何組織教學的,了解最適合於自己的教學方式,了解如何獲得那些支持教學的各種教學資源,等等。與其他形式的研究方法或成果相比較,日誌更能體現教師對自身實踐所做的持續不斷的反思。
2.教學敘事
教學敘事是一種由教師本人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學的理解和解釋的研究方法。它不直接定義教育是什麼,也不直接規定怎樣去教學,而隻是為我們“敘述”研究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係列教學事件,讓我們從中體驗教育是什麼或應該怎麼做。實際上,當教師本人這樣敘述“我”在研究過程中發生的一係列教學事件時,也就是在收集研究資料和解釋研究資料。由此來看,校本教研的基本過程也就轉換為教師講述自己的教學故事:
第一,講述的是一個“過去”的、已經完成的或正在發生的教學事件,而不是對未來的展望或發出的某種指令。
第二,所報告的內容中包含有與事件密切相關的具體人物。敘事研究特別關注教師本人的親身經曆,不僅把教師自己置於事件的場景之中,而且注重對個人或學生的行為作出解釋和合理說明。
第三,所敘述的事件具有某種“情節性”。敘事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記述有情節、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教學故事。當然,作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這個“主題”應體現相關的教學理念,既要注重事件細節,也要關注事件的分析闡述。
第四,教學敘事研究獲得某種教學理論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歸納而不是演繹。也就是說,教學理論是從過去的具體教學事件及其情節中歸納出來的。從教學敘事中教師可以審視自己走過的足跡、傾聽自己的心聲,並通過教學敘事來揭示靈魂深處的感動與對教育的認識。
教師敘述自己的研究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教學事件,敘述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轉變,包括所研究的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這個問題提出來後自己是如何想方設法去解釋問題的;設計好解決問題的方案後自己在具體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遇到了什麼障礙,問題真的被解決了嗎?如果問題沒有被解決或沒有很好地被解決,自己後來又采取了什麼新的策略,或者又遭遇了什麼新的問題?這樣的“敘述”本身就是“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的一個部分,是一種“思考”。教師敘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正是以這種自我敘述的方式來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並通過反思來改進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3.教學反思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反思的本質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溝通的橋梁,又是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心靈上的溝通。”反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麵存在的問題,無疑具有研究性質,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
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教學前進行反思。這種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並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第二個階段是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具有監控性,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第三個階段是在教學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
為了使反思更有效,教師可以通過撰寫反思劄記幫助自己進行教學反思。譬如,在一堂課或一周的課中,你認為最精彩和最糟糕的教學片斷是什麼?為什麼這樣認為?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學生的表現有了進步?等等。每天花費十幾分鍾或幾十分鍾的時間對這些問題作出回答,不管簡要還是詳細,這些答案對於加深自己對教學的理解,發現自己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並求得改進是非常有意義的。
反思總是指向自我的,反思者本人既是反思的對象,又是反思的承擔者。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使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地體現雙重角色——既是引導者又是評論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過教學反思,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學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動性、盲目性。
4.教學案例
案例即典型個案,是一個或多個真實情境的描述,其中包含著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也可能包含著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當教師借助先進教育理念的導引,通過觀摩別人的教學並參與討論來反思和完善自己的每一個教學行為時,案例研究也就產生了。
教學案例的核心是真實教學情境中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可以涉及教與學的各個方麵,既可以側重於師生個人或群體的變化發展,也可以側重於某件事或某堂課的敘述和評價;既可以是教師親曆的,也可以是旁觀來的。如何改進教師“備課—上課—訓練—檢測”周而複始的簡單循環的狀態?隻有大力倡導教師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如何保持研究狀態?主要依靠經常性的反思,自覺地、積極地對各個教學環節中的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剖析,並從中得出一些有價值的結論,其中案例研究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可操作性強的案例研究能不斷強化教師的問題意識,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和主動吸納先進教育理念的自覺性,使其從依賴經驗的經驗型教師轉變為更為睿智、專業上更成熟的反思型教師。
教學案例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場感。撰寫教學案例,通常分為案例事實和案例分析兩大部分。案例事實部分講求典型性、故事性、新穎性、客觀性、啟發性、科學性等;案例分析部分則講求事理結合、認識深刻、思想先進、普遍適用等。一個生動的教學故事再加上精彩的點評,就是好的教學案例。由於案例兼具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特點,因而更易引發他人很快切入問題情境,發生情感和認識方麵的遷移以至認同,並應用於解決自己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和困惑。在教師間經常進行案例分析和研討,可以促使教師認識到教學工作的複雜性、教育問題的多樣性和歧義性,從而不斷提煉出教師內在緘默的知識、價值和態度,促進相互間的溝通、啟發、借鑒和合作。
校本教研作為教師職業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是研究和實踐的合一。每一位教師都要增強研究的意識,克服被動性和盲目性,把日常教學工作和教學研究融為一體,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隻有把“問題課題化”,把“工作科研化”,教育科研才能親近教學,走進課堂。
勇於不敢則活
——反思的評價
老子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可見,“勇”與“敢”其實並非一回事。作為教師,應當勇於反思,不敢循規蹈矩;勇於挑戰,不敢止步不前;勇於去探索、實踐,不敢期待必成。隻有這樣,才能在紛繁複雜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增長才幹,促進自身獲得實質性的專業發展。
一、提升教育教學智慧
反思意識和能力是一種理性智慧,通過反思,教師能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行為進行客觀的、理性的認識、判斷、評價,進行有效的調節,並最終形成教師個人化的、獨特的、帶有新質特點的教育教學觀念。
事實上,無論自覺的還是自發的實踐,並不一定都能產生智慧或同樣的智慧。教育的複雜性和豐富性是其他事業所不具備的,它要求教師富有更高的靈性和悟性。
首先,要增強問題意識。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內涵與主題都不同。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人,應該是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對於我們揭示和掌握教育教學規律,自覺地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的關鍵在於對反映問題的現象及其實質的敏感性。加拿大學者邁克爾·富蘭在他的《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一書中寫道:“問題是我們的朋友。問題不可避免要出現,如果沒有問題,你就學不到東西。”在優秀的教師看來,在教學過程中,身邊總是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他們意識到的問題也往往是新穎的,有價值的。優秀教師對教學上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總會認真對待,仔細分析,深入思考,試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來。即使對同一問題,也會在不同階段、不同條件、不同背景下產生不同的解決方案,使自己不斷地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我們應當鼓勵教師敘說自己麵臨的教學困境,以及怎樣擺脫困境的打算;同時,還可以借助教師群體反思,形成有意義的教學問題係統,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和策略。
其次,堅持問題導向的創造性教育實踐。問題導向,是指針對實際存在的有研究價值的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處理的實踐方略。隻有不斷解決新問題,不斷積累智慧,教育才能不斷前進。
麵對實際教育教學問題,形成問題空間是關鍵的一環。問題空間是客觀問題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通常表現為初始狀態——中間狀態——目標狀態。比如,一個學生上課總是不專心,這是問題的初始狀態;教師希望通過對其施加影響使他上課專心,這是問題的目標狀態;而所用教育方法便是中間狀態。當教師想解決這個問題時,這三種狀態同時出現在其腦海中,問題空間便形成了。通常,教師能否準確地形成問題空間,與教師已有理論智慧和實踐智慧密切相關。這些智慧也可稱為已有的圖式或視界。如果將圖式主動敞開,根據問題空間的需要而改變已有的圖式,以適應新的情況,創造性活動就展開了。可見,這是實踐增長智慧的重要環節。
對於中間狀態的設計,可根據有效性原則尋找解決問題的手段,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列出已知手段,然後進行論證、篩選擇優。這是就自覺的實踐而言的。二是直接嚐試(嚐試錯誤法),摸著石頭過河。對大多數自發的實踐者來說,出於快速應對和經濟的原則,第二種方法使用比較普遍。
在這個階段,善於尋找問題的突破口(或叫契機、手段),是智慧的最重要表現形式。而這種尋找實質上就是對自己擁有的理論智慧與實踐智慧進行快速檢索,如果發現有現成的,就直接運用;否則,必須借助創造性想象等,找到新的解決辦法。
堅持問題導向的創造性教育實踐,教師還必須懂得用人心,也就是要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師生的聰明才智來解決學生的問題和其他教育問題,包括學習知識、技能,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其實,教師善用學生之“心”實際上還是在用己“心”,是教師巧用自己的情智發展學生的情智。巧用情智,並非一般地動腦筋,而是創造性地思想,可以減少現實教育教學中的相對笨拙的辦法,不僅有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是師生生命可能性的直接實現。事實上,凡事不動腦筋,馬虎塞責,表麵上是懶惰,實際上是缺乏職業德行;相反,千方百計解決自己麵臨的教育教學問題尤其是學生的問題,則是工作責任感強的表現,是教師的最重要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