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互動”,既是“互知”、“互悅”的前提,又是“互知”、“互悅”的具體化。校本培訓、校本教研中的“互動”既有精神層麵的“心領神會”、“視界融合”,又有實踐層麵的“顯性對話”和“積極參與”。通過對話,投射、生成與分享彼此的經驗資源。在一定意義上講,對話就是雙方敞開心扉、打開思維大門相互投射已有經驗和生成新經驗的過程。比如,關於培訓(教研)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問題,參與對話的雙方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或質疑或建議,最後形成一個融合了參與者原有的經驗的新方案。這個新方案所凝聚的經驗與各位教師的關係是不同的,對有的教師來說,新方案的形成過程可能主要是經驗的投射過程,對另一些教師來說,新方案的形成過程則是經驗的生成與分享過程。總之,隻要是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就有可能讓每一個參與者或調動自己的經驗,或分享他人的經驗,或生成新的經驗。
通過以校本培訓、校本教研活動為形式的教師之間互動的集體反思,可以促進教師的自主發展。有專家指出,教師一般需經過下列過程才能達到自主發展的水平。這個過程由4個階段構成:一是依賴階段,即教師依賴於學校的指導,以明白做什麼、如何做和什麼時候做。二是適度的自我指導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還需通過學校來引發動機。三是中等水平的自我指導階段。此階段,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探討培訓(教研)方法和策略。四是高水平的自我指導階段。這時,教師能自己確立培訓(教研)活動的目標和標準,會嚐試去解決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上述各階段的特點,既是教師參與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結果,又是參與培訓(教研)的條件。
以下是四川省丹棱中學校在2007年至2010年期間,將校本培訓與校本教研有機整合,實施“師本研訓”的情況介紹。
實施“師本研訓”的幾點設想
四川省丹棱中學校 朱樺
我校現有在職任課教師138人,其中2003年後從大專院校畢業聘任到我校的教師就有61人,占任課教師總數的近一半。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學校的發展,如何找到一條有效的途徑,迅速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從而打造一支能適應新形勢要求的、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已成為我校麵臨的一項重大的研究課題。為此,在這裏提出“以師為本,研訓一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思路,供大家研討。
1.“師本研訓”的提出
(1)“師本研訓”是落實我校辦學理念的具體體現
我校從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提出了“崇實黜浮,尊本求新”的辦學理念。這裏的“本”,即以人為本,簡言之,就是一切以人為出發點、一切以人為最終目的。“尊本求新”,體現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應以教師為本,真正把教師作為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促使教師個體在工作中不斷追求自身學習和專業發展,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各項素質。
(2)“師本研訓”是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的有機整合
校本培訓,源於學校的發展需要,由學校發起、規劃和組織,是一種旨在提高每位教師素質的校內培訓活動。
校本教研,則是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麵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為主要目標。
校本培訓的基本方式是校方發起的“訓”,校本教研的基本策略是最基層的教研組(備課組)組織的“研”。兩者的有機整合,即構成師本研訓的內容,也就是以師為本,將原本屬於教研和培訓兩方麵的工作,通過一定的活動載體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把“訓”和“研”落實在教師個體身上,從而促使教師個體在自我反思、主動參與的基礎上自主學習、自主研究、自主發展。
2.“師本研訓”的操作模式和內容
以“學習——從搖籃到墳墓”的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以“學習型團隊組織”為物理結構;以“提升專業化水平”為研訓目的,實施“教研科研一體化工程”,搭建“課題帶動為引領,成果推廣為載體,個體研訓為中心,問題解決為目標”的研訓平台,積極引導教師在教育思想上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在知識能力上從單一型轉變為綜合型;在工作方法上從經驗型轉變為科研型。堅持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雙線推進、和諧發展的工作策略,努力建設一支事業上無私奉獻、業務上求實創新、品行上為人師表的教師隊伍。
(1)“師本研訓”的操作模式
以“大平台、多模塊、小專題”為研訓的主要模式;以專業化教師基本功訓練為主要內容;以教師自主研修項目為擴展,構建師本研訓的操作體係。
“大平台”分為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三大類;“多模塊”是大平台上的各個專題或主題;“小專題”是研訓中的具體學習探究內容。本體性知識主要指所任學科專業知識的更新與提升;條件性知識包括現代教育理論、國內外教育改革動態、學科教學理論等;實踐性知識包括學科教學設計與教學技能、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反思性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交流與研討、“教學案例”的積累與交流、個別化教育教學指導、課題研究報告的撰寫、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等。發揮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引領作用,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實施單位,從小專題切入,以教師個體的認知和需要程度確立培訓內容。
(2)研訓內容的具體安排
結合貫徹落實四川省中小學教師素質能力建設“三大計劃”,以及骨幹教師培訓、學曆進修、教育科研、信息技術等培訓項目的實施,教師根據自身不同的研訓需求和提供的研訓內容,分階段、分層次由教師進行自主選擇,每學期確定一組研訓內容,並製訂個人成長三年規劃和分年度計劃,記入教師個人研訓檔案,作為校本培訓考核內容。
所提供的研訓內容,各學科教研組、備課組可以根據學科特點進行細化。具體內容如下:
①案例開發,可以由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提交教學案例;
②教學設計或說課,根據研討主題構建具體內容;
③信息技術應用,結合《丹棱中學信息技術校本培訓規劃》和課題研究內容進行;
④考試命題與試卷分析,由備課組組織實施;
⑤教師口語表達(即興演講),可按學科教研組初賽推薦參評;
⑥學生思想工作與心理健康谘詢;
⑦教學資源與校本課程開發,可分學科教研組提交方案,備課組組織實施;
⑧教育教學敘事和教師成長故事;
⑨教材分析、教法探討和學法指導;
⑩聽課與評課。
3.“師本研訓”的實施策略
(1)課題帶動策略
以課題為導向,讓教師參與研究全過程,提高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提升教育理論素質和教學實踐創新能力,走專家型教師之路。其基本流程可概括為“理論學習→合作研究→指導實踐→過程監控→提煉成果→個體提高”。
(2)學科帶教策略
也就是指定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與新教師結成對子,即“師徒製”。采用個別輔導的方式,以加速青年教師的成長。其操作流程為:確定對象→製定方案→互動研修→考核評估,建立以師帶徒的二級網絡,每學年進行案例、論文、課堂教學等的評比。
(3)主題研訓策略
有兩種形式,一是專題講座,通過名師、專家所做的主題報告,擴大教師的視野,擴展教師的思維,以知識的新穎性和信息的大容量見長;二是上級部門對骨幹教師培養對象的專門培訓及每年確定的教師繼續教育專題培訓中的校本培訓,有特定的內容、形式,課時規定。
(4)網絡輔助策略
充分利用校園網絡資源,如“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和“丹棱中學教育科研主頁”,同時可以在校園網主頁上開辟網上讀書論壇,建立教師博客群,實施網絡輔助教研,以拓寬師本研訓的途徑,創新校本教研形式,為教師的自我研修提供更為廣闊的平台。
(5)研訓一體策略
即課題引領下的專題培訓模式與教研組、備課組的經常性教研活動相結合,走教研與科研相結合的道路,把課題研究納入教研活動中,以教研的形式實現科研成果。其流程為:確立主題→研討備課→教研活動→案例反思→評價考核。圍繞主題,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養成學習與反思的習慣;同時倡導開展以備課組、教研組為單位的團隊“深度彙談”,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培養研究意識。
(6)分層要求策略
基於我校教師的年齡結構比例,可確立“培二提三促四保五”的教師隊伍建設目標,分層要求,確定重點培養對象。
培二:培養20歲上新教師的業務素質。堅持以老帶新,合理組合,通過相互聽課、評課等指導形式,幫助新教師一年站穩講台,二年站好講台,三年做出成績,形成戰鬥力,逐步進入骨幹教師行列。
提三:提高30歲左右骨幹教師的業務水平。通過“鋪路子、厚底子、壓擔子、設台子”等形式,提高他們的生產力,提升他們的創造力。
促四:充分發揮40歲左右中年教師的中堅作用,激發他們終身學習的持久力,保障他們的指導力,促進他們豐富的教學經驗的延伸和拓展,發揮他們的輻射功能。
保五:努力更新50歲上下教師的知識、觀念,減緩他們的經驗老化速度,有效發揮他們的以老帶新作用,使其教學積澱能夠得以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