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優勢,主要應思考:自己哪些方麵發展正常?現實情境中哪些是值得肯定的?自己現實的優勢是什麼?
分析劣勢,主要應思考:自己哪些發展不大理想?現實情境中不利於自己發展的因素有哪些?自己現在的薄弱環節是什麼?
分析機遇,主要是考慮工作環境中哪些因素可能為你提供機遇。也可考慮得寬廣一些,從經濟、政治或社會環境方麵思考,看這些對自己的發展可以提供哪些機遇。尤其要注意人脈資源或同事方麵可為自己提供的機遇。
分析威脅,現實的工作場所對自己來說存在哪些威脅?也可以想得更寬一些,如從經濟與社會氛圍方麵考慮,並識別可能影響自己的各種威脅。
第三,作為教師,應該不斷地追求成功,設計成功。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學也。”我們的“身”在遊曆,實際上是“心”在體驗和創造。教育教學工作中,那些看起來沒有價值的碎片,如果你深入反思,付諸行動把它們加以組合,它們就會光彩奪目。反之,當我們知行不合一,做的事情經常遊離於我們的根本,這叫做“貌合神離”,原因就是佛家講的沒有真正地“發心”。隻有我們真正地發願,時時檢討自身,才能做到身心合一,圓融無礙。我們外在的表現投射出我們內心的狀態,工作上沒有頭緒,生活上沒有方向感,與周圍的人和事總是磕磕絆絆,那都是我們內心的真實映照。因此,我們要改變外在的表現,必須先改變自己的內在;要改變世界,必須先改變自身。
資料鏈接
教育科研:新教師的幸福之路
四川省丹棱中學校 朱樺
隨著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教師作為研究者”已經成為當今國際教師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被認為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和專業能力的一個十分有效的途徑。教師參與研究可以使教師在勞動中獲得理性的升華和情感上的愉悅,最終目的不僅僅隻是改進教育實踐,還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在這條幸福的道路上,教師能夠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可以逐步實現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作為新教師,怎樣才能搞好教育科研呢?
·“小題大做”——課題自然而然長出來
對新教師來說,所謂的教育科研顯然不是要出什麼專著和撰寫高質量的學術論文,而是要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使自己盡快地熟悉教材、了解本學科的體係,盡快地了解學生並掌握教學的一些基本規律,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入一種和諧的狀態。簡言之,新教師的教育科研是為了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學有成效;讓教師教得自信,教得幸福,教有所為。
(1)以課堂為現場,從教育細節中尋找問題
細節成敗一切,教育更是如此。教育細節存在於教學的方方麵麵。學生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教師的儀表、普通話、站姿等細節,足以影響人的一生。教育細節中的問題是層出不窮的,具有不可預見性和可變性。隻有隨時隨地抓住細節不放,讓教師和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這樣才能從細節中表現出高素質、高品位。細節問題並不是一時就能解決的,它將伴隨著教師的整個教育生涯。每一位教師現在都應當把細節研究作為長期目標,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2)以教學為中心,從學科教學改革實踐中提煉問題
新教師在教學上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備課。新教師備課往往會出現以下這些問題:一是備教材不備學生,新教師由於對教材不是很熟悉,所以花在教材研究上的時間較多,而對教學的主體——學生卻考慮不周;二是備章節不備體係,新教師備課往往隻關注局部,而不注意整個學科體係;三是備課內不備課外,以為一堂課結束,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沒有注意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欲望。因此,新教師備課局限性很大,備課的對象往往是教材,結果是一篇教案,目的是方便教師講課。
新課程強調落實三維目標,三維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學科教師在備課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學科性質和思想,用它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然後通過具體的方法來落實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潛移默化地融入在教學過程中,是教師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體現;相同的知識技能采取不同的“過程與方法”時,學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不同的。作為新教師,應當學會根據所教課程及單元的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並通過對學生目前的知識背景及認知水平的分析,根據一定的教學原理設計教學方法,配置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景和設計評價方案。
(3)以學生為中心,從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中發現問題
為了有效地開展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的核心地位,教師的教是為促進學生的學,教服務於學。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同時考慮到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教導,從心理上和學業上為學生的“減負”服務。這些學習策略包括:複習(重複練習以便加強記憶)、推敲(以自己的話語消化所學習的材料,並且設法與先前所學取得聯結)、組織(將所學習的材料大綱化,顯示其結構,以便記憶)、理解監控(能隨時用以增進理解的各種策略,並且能了解使用這些策略的效果,同時,又能適時加以調整)、情意的監控(維持專注學習的意願,在接受學習成果評估時能減少焦慮,並且減少對失敗的恐懼)等等。
·行動反思——以“研究”的姿態強化“教學設計”活動
日常教學的“問題”並非都能構成研究的“課題”,隻有當教師持續地關注某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並“有心設計”了問題解決的思路之後,教師日常教學的“問題”才能轉化為研究“課題”,這也意味著教師的“問題意識”上升成為“課題意識”。
(1)樹立“研究”意識,“想方設法”地搞好教學
課題研究的實質是:當教師發現某個值得追究、追蹤的教學問題之後,在接下來的一係列的課堂教學設計(備課)中尋找和確定解決該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隻不過這種“設計”更強調對“問題”保持某種追蹤(持續地關注)。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開放自己的眼界,汲取“他人的經驗”,並將他人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設計”和自己的“行動”。如果對“他人的經驗”缺乏了解,隻是憑自己的個人琢磨去“解決問題”,其結果就可能是使很多教學問題“不了了之”。
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總是“想方設法”地搞好教學,這意味著教師既反思自己的經驗,又琢磨“他人的經驗”。當教師將“自己的經驗”與“他人的經驗”做比較時,自己在“想方設法”地進行教學時便有了著落,有了靈感。作為新教師,這種比較主要是將自己的“想法”與“他人的經驗”、“他人的智慧”進行比較。比如,聽所教學科的課,新教師應先自己備好同一堂課,再去聽優秀教師的課,然後進行比較,分析自己的教學設計同上課老師的有什麼不同;如果有差距,要找出產生差距的原因,同時也試著分析自己的優勢,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聽不同年級或不同學科老師的課,要預先看一下課的內容,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大致的教學思路;聽課時要做好聽課記錄,課後同上課老師交換意見;同時可做一些簡單的調查,如詢問學生對這一課的反映等;下來後還應整理聽課筆記,寫出聽課後的感想等。
(2)變單純的講課為教學對話,實施生成性教學
課堂教學不是對信息進行簡單的傳遞和接受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的心靈進行溝通的過程。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暴露疑問、困難、障礙、矛盾的過程和展示學生聰明才智、形成獨立個性與創新精神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需要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學之中,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的標識。”課堂教學中的“對話”創設了一種情境,這種情境有利於民主、平等氣氛的形成,有利於激發創造性思維,有利於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好的課往往就是一段精彩的對話,有對話的課堂教學必定是引人入勝的,有對話的課堂教學必定是使人流連忘返的。教學的科學性在於預設性,即按照教學規律而進行教學設計;教學的藝術性在於生成性,即師生、生生之間由思維的交流碰撞而產生的不可預料的結果。教學的藝術性是以科學性為基礎,在教學預設的基礎上產生的新的產物。它是教師教育機智的表現,是教學富有生命力的體現。
(3)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
反思總是指向自我的,反思者本人既是反思的對象,又是反思的承擔者。教師的反思過程實際上就是要使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地體現雙重角色——既是引導者又是評論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因此,教師反思過程實際上是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研究型教師的過程。通過反思、通過研究,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學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動性、盲目性。
·成果表達——將問題提出和解決的整個過程“敘述”出來
在問題解決之後,無疑需要將問題提出和解決的整個過程進行“敘述”。無論是“筆述(寫作)”或“口述(說課)”,都要敘述出來,以便於公開討論和交流。新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成果體現是多方麵的,它主要包括以下兩個內容:一是隱性成果,即思想性或價值成果,方法論或思維性成果。它通過理論學習及實踐總結,形成了某種價值判斷,得出自己對某種教育現象或問題的觀念與看法,逐漸理解或掌握有關教育現象必然性的知識或原理,同時也形成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可操作的思路及方法。二是顯性成果,它可以是一個教學設計,上的一堂課,帶的一個班級,寫的一篇論文等。
作為新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顯性成果,更多的是以教學日誌、教學敘事、反思劄記或教學案例的形式表達出來。通過敘述研究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教學事件,敘述自己通過研究發生了哪些轉變:包括所研究的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這個問題提出來後自己是如何“想方設法”去解釋問題的;設計好解決問題的方案後自己在具體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遇到了什麼障礙,問題真的解決了嗎?如果問題沒有解決或沒有很好地解決,自己後來又采取了什麼新的策略,或者又遭遇了什麼新的問題?這樣敘述出來的研究報告即成為類似於“記敘文”的,或“散文式”的,或“手記式”的,口語化的心得體會。也正是通過這種自我敘述的方式,新教師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並通過反思來改進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