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適應和融合為主線 增強企業發展能力(2 / 2)

不畏艱難、吃苦耐勞。鐵路施工經常轉戰南北,在大山深處,在高原荒漠,有些地方甚至人跡罕至,長年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下生活、工作,鑄就了鐵路人特別能吃苦的品格。能參加青藏鐵路施工是他們的光榮和驕傲,《天路》和《為了誰》是他們在閑暇時最愛聽、最愛唱的歌曲,由此可見他們的胸懷和豪情。另外半軍事化的管理特點,也養成了員工一聲令下堅決服從、不講條件立即行動的工作習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能保持這種精神和作風確實難能可貴,這既是鐵路施工隊伍特別能戰鬥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們引以為豪的資本和理由。

勇猛頑強、靈活多變。由於鐵路工程的自身特點,鐵路施工麵對的是一個全開放的外部環境,不像搞水工,隻是一個點,相對比較封閉,隻需麵對業主和監理;也不像搞公路、橋梁和市政工程,政府出於自身政績考慮和地方利益驅動,往往在關心和支持工程盡快完成上表現出強勢的一麵。而鐵路工程不會是某一地方行政的業績,其征地拆遷之所以被稱為是“天下第一難”,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央利益與地方利益的博弈,地方政府不是建設主體,雖然在征地拆遷上說了算,但他們沒有壓力,有壓力的卻說了不算。為了保證施工的順利開展,鐵路施工隊伍在處事風格上常常體現出勇猛頑強和靈活多變的特點,一事一策,因地因時製宜,急速處理;或者采取靈活手段,隨機應變,不按規則出牌,該忍讓就忍讓,該妥協則妥協,利用矛盾,潤滑關係,確保一路通暢。

二、以占市場為標準,增強一航文化的適用性

進入鐵路施工領域是中交集團的戰略目標,也是公司鐵定的“新增長點”。中交集團要在鐵路施工領域實現由“生力軍”向“主力軍”最後成為“排頭兵”的轉變,作為初期進入鐵路施工領域的局有限公司,更應當有全方位適應的考慮,不僅要研究鐵路施工的技術難題,還要適應鐵路施工獨特的管理模式,融彙鐵路文化中的精粹,以推動一航文化的提升,鑄造一支能夠拉得出、打得響、站得穩的一航鐵軍。

首先觀念要變。進入鐵路後的最大的困惑,就是業主許多要求與過去公司長期形成的理念、慣常做法以及市場的一般規律相衝突。

其次,要吸取鐵路文化的精華養份。一航文化與鐵路文化存在差異,有差異不是壞事,取長補短,兼收並蓄,對一航文化的進步和提升乃至內涵的豐富多采是一種促進。不同企業文化中的某些個性不能用先進與落後來區分,關鍵看是否適應所處的客觀環境,是否符合業主的習性。比如公司普遍存在的“熱得慢”、但“笑到最後”的特點,主要是基於對工程的科學、合理、周密的策劃,盡可能使各種資源配置到最佳,使進度、質量、安全、效益、現場文明都能最終獲得高分,而不圖一時的亮點。這在施工相對比較封閉、市場經濟比較發育、社會環境比較良好的情況下是行得通的。但這種風格不適用於鐵路施工,因為鐵路行業特點,各路英豪的激烈競爭,某些施工區域的市場和社會因素,逼著你養成雷厲風行、快速反應的作風。

再次,要注意融合。所謂融合有兩層意思,既要融入,也要整合。一航文化與鐵路文化的相互融合,都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航局進入鐵路市場,必須適應鐵路施工管理模式,融入鐵路文化,但不能丟棄一航文化的優秀內核和多年形成的較為規範的管理機製。在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條件下,確實要講求靈活性,不能以發達地區的管理方式生搬硬套用於落後地區的施工管理,有時死搬既有的製度,在不講遊戲規則的情況下,也許寸步難行,對工程造成的損失更大。但精細化管理畢竟優於粗放式的管理,我們必須堅持以精細化管理為本體,堅持管理的規範化、製度化、程序化,隻有遇到特殊情況才采取靈活變通的手段。我們說要從戰略上考慮問題,並不等於不講成本。還是要重視施工方案的合理,加強對施工過程質量、安全、成本、文明施工的有效控製,腳踏實地在鐵路施工領域創建一航品牌。這意味著,既要堅持,又要適應,就需要科學策劃更早一點,不要等拿到項目才開始;管理環節更短一些,不要拘泥於傳統的組織架構和運作流程;工作作風更硬朗一些,適度擺脫思慮周全方邁步的習慣;心理準備更充分一些,能夠承受來自上下、左右的指令與壓力;文化張力更強一些,可以引領隊伍加快調整的速率等等,隻要立足於“正向”提升,相關借鑒,就能找到一航文化與鐵路文化的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