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適應和融合為主線 增強企業發展能力
話題
作者:伊文濤
進軍鐵路施工領域,是中交集團、也是一航實現做大做強戰略目標的重要步驟。公司先後進入太中銀、京滬、石武、蘭新客運專線的施工,進入新領域,就要適應、容納和接受新的文化,這是必然的。參與鐵路施工,無疑應當“在鐵言鐵”,必須適應鐵路施工管理模式,尊重、認同、融合鐵路文化,這既是對一航文化彈性和張力的考驗,也是促使一航企業文化在此基礎上提升的契機。
本人想就石武線施工初步的體驗,剖析這個問題。
一、用比較的眼光,掌握鐵路施工的行業特點與行業文化特征
雖說都是關係到國家、社會發展的基本建設行業,但水陸施工就有區別,陸上施工更是界限明顯,而鐵路施工項目在“大、難、嚴、苦”上尤為突出。
1、鐵路工程戰線尤其長,參建隊伍特別多,現場比拚氛圍格外濃。尤其是一些橫跨數省的大工程,綿延幾百裏,投資上千億,都采取大兵團作戰的方式,要求全麵開花,同步施工。例如石武客運專線河南段工程,共7個標段,建設單位包括中鐵中交共計20餘家單位,各路英豪同台競技,“是騾子是馬”大家都在暗中較勁,由不得你自我封閉,不思進取。
2、檢查、評比繁多。一種“半軍事化”的管理體製,其特征是管得很緊、很具體。不同層次、不同部門、不同內容的檢查交叉進行,在施工高峰期,項目部平均每天要接待1.5批次的檢查。而這類檢查都是有“說法”、給結果的,甚至有時業主、監理為了抓反麵典型以儆效尤,動輒召開現場會,全線通報,施工單位也必須重視這類檢查,以在同台競技中確立優勢地位。
3、鐵路工程實施難度大,工期、安全、質量之間矛盾複雜且“一個也不能少”,對施工單位主觀能力和精神風貌依賴度極高。特別是高技術等級的客運專線,列車運行時速要達到三百公裏以上,來不得半點差池,也不允許運行後發現問題重新返工,因而在工期特緊的環境下,工程施工的技術要求之高、規範之嚴,不同於一般工程。
4、鐵路工程施工條件艱苦、社會環境複雜。航務施工是一個點,主要分布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沿海、沿江地區;而鐵路施工是一條線,工點的布設,首先考慮施工的便捷、合理,有些標段隻能安排在山溝荒漠、窮鄉僻壤。其生活、工作條件的艱苦不言而喻。
從鐵路施工的行業特點去觀察其行業文化特征,還必須了解鐵路施工隊伍的曆史構成及其文化個性,找準來自於競賽和競爭夥伴的挑戰,懂得如何融入這個既定的“新家”、“新舞台”。在鐵路市場沒有開放之前,鐵路施工企業隻有中鐵工、中鐵建兩家,前者曾是鐵道部直屬企業,後者則是由解放軍的鐵道兵序列轉製為企業。鐵路施工企業由於受鐵路行業半軍事化特征的曆史影響、對鐵路施工管理模式的習慣養成以及對特殊施工環境的長期適應,鐵路施工文化也具有了比較獨特的個性:
雷厲風行、快速反應。部隊打仗,講究的是兵貴神速,搶占先機。鐵路施工明顯掌握這一機竅。尤其是帶有政治色彩的一些大工程,一旦宣布中標,就要求指揮機構迅速到位,施工隊伍跑步進場,立即進行測量交樁、地畝調查、工點選址、工程策劃等施工前期準備工作。人員、設備的進點情況一天一查一通報,由不得你左顧右盼、猶豫不決。施工過程中的各種檢查評比,更是造成了參戰單位同場競賽、你追我趕、奮力爭先、不敢落後的態勢。有條件要快上,沒有條件積極創造條件快上,爭取先打第一根樁,先澆第一個墩台,先製第一孔梁……最終信譽評價爭取進入第一方陣,成為大家努力奮鬥的目標。在這樣的管理模式和評價標準下,必須養成聞風而動、敏捷應對的作風。缺少這種精神和作風,單方麵強調要合理安排、穩紮穩打,則有可能造成工作上的被動。
令行禁止、重諾守信。鐵路係統半軍事化的特征,特別崇尚企業的執行力,服從指揮,令行禁止,重諾守信,業主或上級要求做的,必須認真去做,答應下來的事必須堅決完成。決不允許標書上承諾是一回事,具體實施時又是另一回事。例如2009年底冬季施工,業主曾要求年底完成所有線下工程,箱梁鋪架首架方向實現變向。當時我項目由於征拆原因,剩餘6個墩台澆築工作,為保證節點目標,項目部在技術合規的前提下將混凝土標號提高10個兆帕,以促進混凝土強度的快速提高,另外購置篷布、火爐等,做足保暖措施。終於在大家的努力下按時完成線下工程的施工,保證了架梁任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