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拍北岸
中吳風色
作者:薛煥炳
常州最好的風水寶地恐怕要數白雲溪上的前、後北岸了。
清代詩人沈叔埏對白雲溪上的北岸人家作了這樣的描繪:
臨風縱棹獨夷猶,兩岸垂柳拂畫樓。
平底船行如屋裏,常州景物似蘇州。
北岸,又稱駁岸,有前後之分,因宋代開鑿後河(顧塘)而得名。臨近顧塘河一邊的稱前北岸;緊靠白雲溪一側的謂後北岸,又稱南唐家灣。
郡城號稱龍城,緣由有三:一是城池形狀如龜,城內密布的河道如同龜紋。龜為神龍之子,城似龜,龜為龍,故名;二是史傳“六龍陰聚於毗陵。右以鐵甕諸山,左以利城諸山,若東西戶屏”,故有六龍城之說。按清代學者洪亮吉所述:常州城有六門,舊號六龍城。餘所見龍舟有大、小青,大、小白及烏龍、金龍、五色龍凡七,篙工取大石沉舟身於河底,而以龍頭藏廟中,至用時乃迎取焉。
而地處城中的北岸,前有顧塘,後有雲溪,兩河夾一岸,形成半島狀,北岸就成了龍背上的寶地了。
北岸形成於宋。裏人知曉,郡城青果巷運河是著名的漕運之渠稱前河,由於渠身不寬,來水又猛,大水季節容易造成水淹和堵擁。於是,北宋天聖、慶曆年間的常州知府李餘慶揮出神來之筆,引荊溪之水,在漕渠之北開鑿了一條新河,稱顧塘,又謂後河。
有了顧塘河,才有了前北岸。而白雲溪實際上叫子城河,顧塘“自南水門環外子城,曆月斜橋、金鬥橋、瑞登橋,穿郡市,出裏虹橋入運河。”在與子城河交彙處稱白雲溪,雲溪的南岸就叫後北岸了。
世人都說雲溪美,美就美在雲溪水。清代詩人描繪這裏的景色:
參差台榭白雲尖,雨過溪灣翠色添。
沙鷗亂飛遊客舫,蒲帆斜映酒家簾。
渡頭垂柳抽絲細,水麵微風纖浪恬。
吾君賞心惟此地,詩情畫意兩相兼。
這分明是一幅春日雲溪圖:溪灣翠色掩隱參差的台榭,沙鷗翔集帆映的酒家,微風吹來拂麵的柳絲,細雨蒙蒙中留下踏浪的墨客。我從古人詩中仿佛領略了宮牆柏影、隔岸曉鍾、柳塘春漲、秋雨歸帆、溪閣觀魚、灣潭印月、雙橋夕照、雲尖步雪、鄰圃蔬香曾有的十景,更能感悟水氣靈動的人家。
怪不得清代學者洪亮吉將雲溪當作遊仙之地。他在詩中稱:
欹枕蓬窗聽雨眠,記來前事當遊仙。
銷魂一曲雲溪水,坐閱春光十九年。
真不敢相信,明清時的鷗鳥曾飛臨白雲溪,百年前的風帆可掛到顧塘邊。一曲雲溪足讓人銷魂,一方北岸可當作遊仙,這是何等的自在,何等的達觀!隻是到了百年後,雲溪填了,顧塘沒了,沙鷗與檣帆才慢慢遠去,州人從此失去了這一銷魂之地。
顧塘河的消失還是60年前的事。那幾年,城內有九條河被填沒,顧塘河也填成了小營前的馬路。不過,河道雖填,民居依舊,前、後北岸百姓仍過著老常州的市井生活。
記得那時的小營前,與東大街之間的馬路繞了個彎,中間坐落幾棟民居。“文革”開始了,小營前馬路在加寬,紅衛兵硬是在一個晚上將那裏的居民趕跑,將那裏民居推倒,小營前馬路一時成為“常州第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