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心同行,與美同現,與愛同在(1 / 3)

與心同行,與美同現,與愛同在

毗陵藝譚

作者:李小雨

江蘇是個出詩人的地方,詩歌活動也比較多,中青年詩人形成梯隊,創作力量豐厚,出現沙克這樣堅持30年創作之久的詩人,與造就詩人的環境有關。詩歌氛圍的和諧,詩人們的努力,文學組織的支持,使詩歌創作得以不斷發展。沙克詩歌創作的成就,正是江蘇詩歌由點到麵、全麵鋪開的良好形勢的反映,一點也不奇怪。

在當前,在這個應該說沒有什麼詩意的年代,還有人這麼重視詩歌,還有人這麼執著地寫詩,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對沙克了解得可能不夠全麵、深入,我對沙克的詩可能讀得沒有那麼細,讀得不夠準確。讀了沙克的詩集《有樣東西飛得最高》,我有自己的感覺,沙克是能夠把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現狀真實地很好地表現於詩歌中的為數不多的詩人之一。這是一本表現當代生活的現代主義詩鈔。他能夠清醒地剖析現代,同時又生活在感情的個人化世界裏。他的詩既表現現代人內心世界對外界的注視、批判和對抗,同時又表現自我的感情,奔放的自由的不受約束的一種感情。

對沙克的詩,可以從幾方麵來談。

首先說內容,他的內容特別廣博,這麼一部詩歌選本收入了近20年來的作品,什麼樣的內容都有,從中可以看出他前後時段的創作風格是不同的。我想詩集的作品可能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每一輯作品,按時間順序編排——編者按),前期作品寫雨雪、寫黎明、寫莊子,寫春天濃厚的生活,那種純淨,那種意境,特別美,與後期作品對現實的介入融入,那種批判和冷靜的反諷,是很不同的,可以看到一個詩人在這20年創作變化的過程。

從自然萬物到心靈中的一顫,從曆史風雲到全球化的背景,都可以在他的詩中看到,體現他的關注麵很開闊。他寫《現實的雀子》《春雨的重量》《雪來得遲》,他寫想象中的《一匹馬》《我和小狐狸坐到地上吃葡萄》,他寫《感受智利地震》《為9·11默禱》《印度洋,海嘯!海嘯……》《哭泣的伊拉克》,也寫一些帶有情緒化的東西。他不回避在詩中表現時代的問題和弱點。有些詩人說過這樣的話,不屑於在詩中表現時代,認為時代是短暫的,生活是長久的,寫作應該表現生活而不應該表現時代。這是把時代和生活割裂開來。沙克不但寫這個時代,而且,全力放在時代寫時代成為他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他有一大批短詩,都寫到了時代的痕跡,比如寫手機、寫短信、寫網絡,寫寶馬、寫別墅等等,這些絕對不是作為這個時代表麵特征來寫的,他把它們非常自然地融入到他的思想當中,融入到他的詩歌理念當中去,成為有思想含量的詩句和立意,表現了一個詩人麵對現實的透析感和責任感。他的許多詩給我印象比較深,比如他寫《數字化生活》,最後一句寫得是最好的,人的人性變少了。數字化生活是什麼呢?

當今世界/人人不餓/養殖激素化/生活數字化/豬肉不香/魚肉不鮮/羊肉不膻/糖不甜/鹽不鹹/醋不酸/狗不知家性三四成/狼沒有野性五六成/人少了人性七八成//

這首詩最後一句是最深刻的。我覺得在當今的世界裏,對人少了人性的這種認識,真是觸及了社會的靈魂,他表現了一個時代的症結,證明一個詩人麵對現實的態度,對現實的批判意識和他的責任立場。他的短詩裏頭,有很多非常自覺的有思想深度和力度的例句。

特別是他的長詩《死蝶》,我很欣賞。也許我沒讀對。我覺得《死蝶》包含特別大的內容,對自然生命、精神生活、科學宇宙等等的追問和剖析,它是對文明的數字化的一種解構,很能說明他對複雜的世界發表意見的能力。沙克能用詩來表現最抽象的形而上的核心價值觀的轉變,在當今社會的轉變,同時他又能夠把這些最抽象的東西用完全詩意化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很難很難的。比如在《死蝶》裏有這樣的句子,“坐在蛋白質的皮囊上/喝一杯菊花茶清肺散熱”,這一看就是詩,讓你去回味,去琢磨。死蝶是什麼呢?他有這樣的描述,“剪翅的金,飛舞的錦緞,俯衝的黑/閃電眼,霹靂肩/蝶的翅膀一撲騰!萬裏風暴頓起/花蕾的標本滑向深淵”,沒有概念化的、議論的東西,它是非常詩意化的,是一種意念的生動形象。其實在沙克的詩裏,不僅僅有他感觸到的形而上的東西,更多是具有詩意的美。他能夠把思想變成一種美。我認為,這歸於沙克來源於生活的、紮實的、沉甸甸的功力,是這麼一種功力,寫作的功力。沙克的很多詩,我們讀起來覺得很耐讀,這種耐讀表現在,除了我們要不斷地了解作者的意圖以外,更多是感受到了他的那種美,那種熱愛。

這是從他內容上說的。

從感情上說,他的許多詩采用這樣一種現代化的手法,幽默、諷刺、反諷甚至是自嘲,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語意效果。比如他的詩《糾正幾個毛病》:“起步走的時候,你用右腳/領導說,這樣不謙虛,應該用左腳//用餐的時候,你第一口吃菜/家人說,這樣不對頭,應該先吃飯//……你渾身毛病/誰來得及糾正”,他用反諷的手法揭示人在當今的社會是如何的不適應,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漏洞,存在著許多的尷尬。我覺得,他在感情上的這種批判,很多時候是采用平靜的旁觀者的敘述角度,因此更深沉有力。比如《一本書的命》:“從前,一本書像一副手套/在粗糙的手上粘來粘去/發黃了,發毛了/卷曲了,綻線了,裂口了/磨去了一層又一層/還在眼睛裏粘來粘去”,但是現在是什麼情況呢,“現在,許多人家都有書房/一本書的許多內頁/還沒有被摩挲鼠標的指頭碰到/一本書蓋著錦繡封麵,在書架上睡覺//它從工廠走進廢紙堆/一頁也不少”,最後這本書被賣掉了,要去化成紙漿了,還是一本書,那麼華美的一本書。他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看這個世界當中的許多事件,他把很多荒誕的東西揭示出來,呈現現代社會對知識和文明的丟棄,讓讀者在純客觀的立場上感受到現代的荒誕。他描寫的很多東西,都在揭示這種不和諧,把這些東西背後的實質暗示出來,表現他的思想情緒,體現他的批判力量。